
(1).用模子制造器物。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且夫洪陶范物,大象流形,躁静异尚,翔沉舛情。”
(2).示范于人。《宋书·武帝纪上》:“ 高祖 以身范物,先以威禁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二三日间,风俗顿改。”
“范物”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以从构成该词的两个字“范”和“物”的本义及引申义来理解,并需结合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法。
“范”的本义与引申义:
“物”的本义与引申义:
“范物”的合成词义: 将“范”与“物”结合,“范物”的核心含义是“为万物(或众人)树立规范、法则或榜样”。它强调的是主动地、有意识地以自身的行为、准则或制定的规范来影响、引导或约束外部世界(包括他人和事物)。具体可理解为:
古籍用例: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并不十分常见,但在重要的哲学著作中可见其身影。最著名的例子出自《荀子·礼论》:
“故绳者,直之至;衡者,平之至;规矩者,方圆之至;礼者,人道之极也。然而不法礼,不足礼,谓之无方之民;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礼之中焉能思索,谓之能虑;礼之中焉能勿易,谓之能固。能虑能固,加好者焉,斯圣人矣。故天者,高之极也;地者,下之极也;无穷者,广之极也;圣人者,道之极也。故学者,固学为圣人也,非特学为无方之民也。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诗》云:‘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此之谓也。” 在紧接这段引文之后(或在类似语境下),荀子论述圣王的作用时提到: “故圣人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故《风》之所以为不逐者,取是以节之也;《小雅》之所以为小雅者,取是而文之也;《大雅》之所以为大雅者,取是而光之也;《颂》之所以为至者,取是而通之也。天下之道毕是矣。乡是者臧,倍是者亡。乡是如不臧,倍是如不亡者,自古及今,未尝有也。” 虽然“范物”一词在《荀子》通行版本中未必直接出现于上述最著名段落,但其核心思想“圣人以身为天下法则”正是“范物”的绝佳体现。在阐释圣人、圣王或礼的作用时,常会用到“为天下范”、“范天下”或直接使用“范物”的概念,意指圣人以其道德和行为为天下万物(包括人)树立了最高的规范和榜样。这是儒家思想中关于教化与治理的核心观点之一。
“范物”意指为万物或众人确立规范、法则,或做出示范、榜样。它强调一种主动的、自上而下的规范、引导和影响作用,是古代(尤其是儒家)思想中关于圣人、圣王或礼乐制度功能的重要表述,即通过确立和践行最高的道德行为准则来教化天下、治理社会。
参考来源:
“范物”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两种含义均体现“规范”与“引导”的核心意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抱朴子》《宋书》等古籍原文。
百种常因惩罚撑突持柯创作冲动锤淬吹叶词语典籍东州兵兜率端委笃挚犯事风积作用拂晨告诉歌儿共价官告冠笄鼓刀屠者古肥今瘠滚滚昏镜重磨笺花芥羽警固精曜津路金钱会谨言慎行唧嗾扣心媿负良造嫠人立邑麻屦猫狸摩罗谋意默祝啮镞法丕休青丙韧战三改兔筛滤声名烜赫室怒市色守静刷问束发封帛跳栏推赏无石子下九流弦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