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立采邑。《礼记·祭法》:“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坛墠而祭之,乃为亲疏多少之数。” 郑玄 注:“置都立邑,为卿大夫之采地,及赐士有功者之地。”
“立邑”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分析:
基本词义
由「立」(建立)和「邑」(城邑、封地)组成,字面意为「建立城邑或封地」。在《礼记·祭法》中记载:“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特指周代分封制下,天子或诸侯为卿大夫及有功之士划分采邑的行为。
文献考据
郑玄注《礼记》时明确:“置都立邑,为卿大夫之采地,及赐士有功者之地”,表明其与封建等级制度紧密相关,属于政治分封的范畴。
延伸含义
广义上可指通过人力规划建立城市或聚居地,如提到“在荒地或乡村中建立繁荣的城市”,但此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字形解析
该词多用于描述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封地划分,现代汉语中已鲜少使用。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礼记》原文及郑玄注疏(来源:、6、9)。
立邑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建立城邑或设立乡镇。它具有地理、行政和文化方面的含义,常用于古代文字和历史文献中。
立邑的部首是「立」,读作「lì」,表示站立或建立的意思。它的笔画数为5。
立邑这个词的来源与古代行政制度的建立有关。在古代,人们为了管理和治理土地上的人口,设立了乡镇或城邑,用以行政管理和统筹安排。因此,立邑一词指的就是这种城镇或乡村的设立。
立邑的繁体字为「立邑」,没有太大的变化。
在古代,立邑这个词的写法可以稍有变化。有一种常见的古代写法是「⺃邑」或「⺈邑」,也可简单写作「⺃」或「⺈」,其中的「⺃」或「⺈」是「立」的古代写法,表示立起的动作。
1. 在这个地区,政府计划立邑建造一座新的乡镇。
2. 古代的封建王朝经常通过立邑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1. 立县:意为设立县城。
2. 邑里:意为乡村或乡镇。
3. 邑庙:意为村庙或乡村中的神社。
1. 建邑:意为兴建城邑。
2. 筑镇:意为筑造城镇。
3. 筑乡:意为建设乡村。
1. 拆除:意为拆卸或拆除。
2. 解散:意为解除组织或解散集体。
3. 取消:意为废除或取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