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麻鞋。《后汉书·逸民传·梁鸿》:“女求作布衣、麻屨,织作筐缉绩之具。” 宋 陆游 《穷居》诗:“掩书常笑城南北,麻屨还朝授拾遗。”参见“ 麻鞋 ”。
“麻屦”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解释和背景如下:
基本释义
麻屦指用麻纤维编织而成的鞋子。这类鞋材质粗糙,制作简单,属于古代平民或隐士常用的服饰,与贵族阶层穿着的丝履、革履形成鲜明对比。
延伸解析
材质与用途
麻屦以麻绳、麻布为主要材料,轻便耐穿,适合日常劳作或简朴生活。《后汉书》记载梁鸿之妻“求作布衣、麻屦”,侧面反映了其作为平民衣着的典型性。
文化象征
在文学作品中,麻屦常被赋予隐逸、清贫的意象。例如南宋陆游《穷居》诗中提到“麻屦还朝授拾遗”,借麻屦暗喻归隐与仕途的矛盾。
历史演变
麻屦在汉代已广泛使用,至唐宋时期仍是底层民众的主要鞋类,后随着棉纺织业发展逐渐被布鞋取代。
提示
若需更深入的历史考据或文献例证,建议参考《释名·释衣服》《中国古代服饰史》等权威典籍,当前搜索结果仅提供基础信息。
麻屦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麻(部首)和屦(构成部分)。拆分部首和笔画分别如下:
麻:部首为禾,总笔画为11。麻指的是一种纤维细软的植物,多用来制作纺织品。
屦:部首为尸,总笔画为10。屦是中国传统的一种鞋子,常用麻布、草草或者稻茎编制而成。
麻屦这个词的来源比较古老,最早可追溯到宋代的时候。麻屦最初是陕西一带普遍使用的鞋子类型,然后逐渐流传开来,成为全国各地都使用的一种常见鞋履。
在繁体字中,麻屦的写法没有什么改变,仍然是"麻屦"。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麻屦的写法与现代基本保持一致,只是书写风格略有不同。例如,在篆书中,麻屦的形状可能会有些变化,但整体上仍然能够辨认出来。
例句:
组词:麻衣、麻袋、麻绳、麻布。
近义词:凉鞋、草鞋、布鞋。
反义词:皮鞋、高跟鞋、运动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