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我一如的意思、梵我一如的详细解释
梵我一如的解释
印度教的基本教义。谓作为世界主宰的“梵”和个体灵魂的“我”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亲自证入“梵我一如”便是解脱。一如,谓等同、无差别。 郭沫若 《文艺论集·太戈尔来华的我见》:“梵天是万汇的一元,宇宙是梵天的实现,因之乎生出一种对于故乡的爱心,而成梵我一如的究竟……其实西洋文明的弊窦只是在用途上错了,在它纯粹的精神上,它的动态与万化无极的梵体观,梵我一如观,并不会发生甚么冲突。”
词语分解
- 梵的解释 梵 à 关于古代印度的:梵语(印度古代的一种语言)。梵文(印度古代的文字)。 笔画数:; 部首:木; 笔顺编号:
- 一如的解释 完全一样详细解释.完全相同;全像。《仪礼·有司彻》:“司马羞湆鱼,一如尸礼。”《晋书·郑冲传》:“禄赐所供,策命仪制,一如旧典而有加焉。”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狄武襄不知体》:“ 狄 欲奬此一军
专业解析
"梵我一如"是印度哲学,尤其是吠檀多学派的核心概念,其含义可从汉语词典角度并结合哲学背景进行详细阐释:
-
核心释义:
"梵我一如"指宇宙的最高本体"梵"(Brahman)与个体灵魂"我"(Ātman)在本质上是同一不二的、绝对统一的。它表达的是一种"本体一元论"思想,认为现象世界的多样性背后存在着一个终极的、不可分割的实在,个体灵魂并非独立于这个实在之外,而是其内在的、本质的显现。用汉语可理解为"宇宙大我与个体小我本为一体"或"终极实在与个体灵魂同一不二"。
-
构词解析(基于汉语词典角度):
- 梵: 源自梵语"Brahman",在汉语词典中常解释为:
- 清净、寂静: 指超越世俗、无染无杂的纯粹状态(如《汉语大词典》释义)。在哲学上引申为宇宙的终极实在、绝对本体、创造之源,是永恒、无限、不可名状的存在。
- 例证参考: 《汉语大词典》对"梵"的释义包含"清净;寂静"义项,此义项契合"梵"作为超越性本体的哲学内涵。来源可参考权威辞书如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或《汉语大词典》相关条目。
- 我: 指个体的灵魂、自我意识或生命本质(Ātman)。在哲学语境中,非指日常经验中的自私小我(Ego),而是指深藏于个体内部、永恒不灭的精神核心。
- 一如:
- 相同、一致: 表示没有差别(如《汉语大词典》释义"相同;一样")。
- 不二、无差别: 在佛教和印度哲学中,"一如"常指真如、实相,强调绝对的平等无分别状态。
- 整体: 也有"完全一样;始终如一"的含义(如《汉语大词典》释义)。
- 在此语境下,"一如"强调的是"梵"与"我"在本质上的绝对同一性、无差别性,二者并非两个分离的实体,而是同一实在的不同称谓或显现。
-
哲学内涵详解:
- 吠檀多哲学(尤其是不二论 Vedānta Advaita)认为,"梵"是唯一的真实存在,是万物的本源和归宿。
- 个体灵魂"我"并非独立于"梵"而存在,它本质上是"梵"在个体中的映射或火花。个体因无明(Avidyā)而误认为"我"是独立、有限的,并执着于身体、感官和心智。
- "一如"揭示了这种分离是虚幻的(Māyā)。通过修行(如冥想、智慧瑜伽),去除无明,个体就能亲证"我即是梵"(Aham Brahmāsmi),认识到个体灵魂与宇宙本体的绝对同一性,达到解脱(Mokṣa)的境界。
-
文化影响:
此概念深刻影响了印度宗教(如印度教)、哲学和灵性传统,是理解其解脱论和世界观的关键。它也通过佛教(尤其是如来藏思想)等途径对东亚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
权威性参考来源(基于真实出版物,链接指向可信机构):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可查询"梵"、"我"、"一如"等字的详细释义及书证。来源:汉语大词典 - 上海辞书出版社 (注:具体条目需在该社资源内查询)
- 《奥义书》: 古印度哲学经典,"梵我一如"思想的主要来源文献。推荐译本如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吠檀多哲学经典: 如商羯罗(Adi Shankara)的《梵经注》。相关研究可参考学术著作,如孙晶著《印度吠檀多不二论哲学》(东方出版社)。
- 权威哲学/宗教词典: 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宗教大辞典》相关条目。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梵我一如”是印度教的核心哲学概念,主要指宇宙本体“梵”(Brahman)与个体灵魂“我”(Atman)在本质上的统一性。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 梵:代表宇宙的终极实在或绝对精神,是万物的本源与主宰,具有永恒、无限、不可分割的特性。
- 我:指个体的灵魂或真实自我(Atman),不同于肉身或表层意识,而是超越个体差异的永恒本质。
两者的关系被描述为“一如”,即本质上的等同与无差别。通过证悟这一真理,个体可从轮回中解脱(Moksha)。
2.宗教与哲学背景
- 该理论源于印度教吠檀多学派(尤其是不二论 Vedanta),主张“不二一元论”,即宇宙与个体灵魂本质同一,差异仅源于无明(Avidya)。
- 与佛教“无我”(Anatta)不同,“梵我一如”强调“真我”的存在,但需通过修行破除对个体身份的执着,回归与梵的合一。
3.实践意义
- 解脱途径:通过冥想、瑜伽、研读经典等方式,体认梵我合一的真相,超越生死轮回。
- 文化影响:该思想对印度哲学、文学及近现代东西方思想交流均有深远影响,如泰戈尔的作品中可见其印记。
4.补充说明
- 部分资料误将其归入佛教,实为印度教特有概念。佛教主张“缘起性空”,否认永恒灵魂的存在,两者有本质区别。
如需进一步了解哲学流派或修行方法,可参考吠檀多经典《奥义书》或商羯罗的注释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安堵乐业白客白玉霜伴乐宝守材薄质衰材干朝堂赤刀楚樊丹铅手灯宵电闪點札跌顿东皇太一碓硙冯脩粉署付能告休广场剧官施讙传会絮火竈甲丝积谗糜骨杰笔借寇鞿羁济济洋洋尽职决心书开枱快活汤櫑具颣衅离署利途马蒁南卷潜研亲人山岅善富食为民天受诨承科丝萝四明狂监頽萎妥便威信文鸾五言城香桂校训谢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