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训的意思、校训的详细解释
校训的解释
[phrasal school regulations] 综合体现学校办学宗旨、学风的词语,对学生有指导意义
详细解释
学校为了进行道德教育的方便,选择若干符合本校办学宗旨的醒目词语,作为学校全体人员的奋斗目标。《海峡》1983年第2期:“ ********* 亲自制定了‘为改进国家社会’的办学方针,亲自提出‘诚毅’二字为学校校训。”
词语分解
- 校的解释 校 à 学堂,专门进行教育的机构:校园。校长。 军衔的一级,在“将”之下,“尉”之上。 古代军队编制单位:校尉(统带一校的军官)。 校 à 比较:校场。 查对、订正:校勘。校订。校对。 笔画数:;
- 训的解释 训 (訓) ù 教导,教诲:训诫。训蒙(教育儿童)。训迪(教诲开导)。教(刼 )训。培训。 可以作为法则的话:家训。 典式,法则:不足为训。 解释词的意义:训诂(解释古书中的字、词句的意义。亦称“训故
网络扩展解释
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与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内涵
-
核心概念
校训是学校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体现办学宗旨的核心理念,通常以简洁精炼的词语呈现。它不仅是校园文化的基石,更是学校教风、学风和校风的集中体现。
-
文化属性
校训具有抽象性、人文性和经典性,往往引用传统文化或历史典故(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承载着学校的历史积淀与文化传承。
二、功能与作用
-
导向与激励
对内引导师生行为,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塑造价值观(如重庆聚奎中学的“志不求易,事不避难”);对外则彰显学校形象,提升社会认知度。
-
规范与评价
作为行为标尺,校训为师生提供道德和学术规范,同时成为衡量学校办学成效的标准之一。
三、特点与要求
-
表达形式
需简洁明了、积极向上,例如江苏科技大学“笃学明德,经世致用”,既包含治学态度,又强调实践目标。
-
制定原则
需结合学校特色,通过严谨程序确定,确保既能反映历史背景,又能契合未来发展需求。
四、典型案例
- 哈佛大学:以“真理”(Veritas)为校训,强调追求知识与学术自由。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智周万物,道济天下”体现科技与人文融合的办学理念。
如需查看完整校训案例或具体学校的校训来源,可参考上述标注的网页信息。
网络扩展解释二
校训是指学校或教育机构为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和行为准则所制定的校内教育理念和校风建设的总纲。校训往往具有浓厚的教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力,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拆分部首和笔画:
- 校:木(树木)+ 工(工具)。部首为木,总计划笔画为8。
- 训:言(讠,讲话)+ 川(山)+ 冖(冠军)。部首为言,总计划笔画为16。
来源:
校训一词出自《论语·为政篇》,其中孔子说了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后面的注释中称这句话是《论语》教育哲学的一种启迪。后来,人们根据这句话的意义,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校训乎?”作为校训的起源之一。
繁体字:
校训在繁体字中是「校訓」。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校训的写法可能与现代不同。但由于校训是一个较为现代的概念,所以古代对于校训的写法可能并没有明确的文字记录。
例句:
我们学校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意味着学生应该勇于自我努力,坚持不懈,同时具备宽广的胸怀,承担起为社会做贡献的责任。
组词:
校训没有固定的组词,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词语。
近义词:
校训的近义词可能是“校风”、“院训”等,它们都指代着学校内部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准则。
反义词:
校训的反义词可以是“无规矩”、“不守纪律”等,指的是没有明确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准则,缺乏纪律约束的状态。
总结:
校训是学校或教育机构为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和行为准则所制定的校内教育理念和校风建设的总纲。其字义拆分为“校”和“训”,部首分别为木和言,总计划笔画分别为8和16。校训的起源可能与孔子的言论有关,但具体的古代写法可能难以考证。校训在繁体字中为「校訓」。一个例句可以是:“我们学校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没有明确的组词,但可以与类似概念的词语如“校风”、“院训”等进行类比或对比。校训的反义词可能是“无规矩”、“不守纪律”等,指代缺乏教育理念和行为准则的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