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代以后称太守以下官员的意旨为台旨。 宋 袁文 《瓮牖闲评》卷三:“本朝君相曰圣旨,钧旨;太守而下曰台旨;又其次曰裁旨。”《水浒传》第二二回:“我两个奉着知县台旨,叫拿你父子二人。”
“台旨”是宋代及以后对地方官员意旨的敬称,主要用于太守(地方行政长官)以下层级的官员。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词义与历史背景
“台”为古代对高级官员的尊称(类似“阁下”),“旨”指命令或指示。该词源于宋代官场对官员指令的等级区分:君相的命令称“圣旨”或“钧旨”,太守及以下官员的命令则称“台旨”,更低级官员的指令称“裁旨”()。
文献例证
北宋袁文《瓮牖闲评》明确记载了这一等级划分,而《水浒传》第二十二回中公差称“奉知县台旨拿人”,表明其在地方行政中的实际应用()。
使用场景
作为下级或民众对官员命令的敬称,“台旨”常见于古代公文、话本小说等语境,体现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
“台旨”是宋元时期官场文化的重要词汇,反映了古代中国官僚体系的尊卑秩序。现代研究该词时,需结合《宋史》《水浒传》等文献分析其具体应用场景。
「台旨」(tái zhǐ)是一个汉字词语,由「台」和「旨」两个字组成。
「台」的拆分部首是「口」,共有5个笔画。
「旨」的拆分部首是「日」,共有6个笔画。
「台旨」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蓼莪》篇中,以表达君主的意旨和指示。
「台旨」的繁体写法为「臺旨」。
在古代汉字中,「台」字的上方是「宀」,表示「宝座」或「屋顶」。在「旨」字中,上方是「日」,表示「太阳」。这些象形意义的部分在现代字体中有所转变。
1. 君王下旨,百官效命。
2. 他的台旨已经发布,我们必须立即行动。
台风(tái fēng):指热带气旋。
台儿庄(tái ér zhuāng):位于山东省,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处重要战场。
命令、谕旨、指令。
不旨、不符合、不宜。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