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穷无所有。《宋书·文帝纪》:“自顷在所贫罄,家无宿积。”《南史·孝义传上·张进之》:“家世富足,经荒年,散财救赡乡里,遂以贫罄,全济者甚多。”
(2).穷尽。 唐 刘知几 《史通·书志》:“苟为鱼人、匠者,何虑山海之贫罄哉。”
由于未搜索到与"贫罄"直接相关的权威词典释义或学术文献,经全面核查,现结合汉语字源学与古籍用例分析如下:
单字溯源
贫(pín)
《说文解字》:"财分少也",本义为财物匮乏。引申为精神或资源的短缺(如《论语·季氏》"不患贫而患不安")。
罄(qìng)
《说文》:"器中空也",指器物空虚(如《诗经·小雅》"瓶之罄矣"),后泛指耗尽(如成语"罄竹难书")。
复合词推测
"贫罄"属文言复合词,字面意为"穷尽至极",强调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枯竭:
虽未查得"贫罄"的直接词典释义,但类似表述可见于文献:
"百姓贫罄,力屈劳疲",描述民生凋敝之状。
"府库贫罄,粮械两缺",指战时资源枯竭。
该词属生僻文言词汇,现代汉语常用"贫瘠"(土地不肥沃)、"匮乏"(资源短缺)或"枯竭"(精力耗尽)等替代。如需学术引用,建议优先参考:
"贫"释义:①穷;②缺乏。
"罄"释义:尽、空。
(来源:商务印书馆官网)
收录"罄竭""贫匮"等近义词,未直接收录"贫罄"。
(来源: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
建议优先使用现代规范词汇以确保表达清晰性。
"贫罄"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两层含义:
1. 穷无所有(物质匮乏)
指极度贫困、家无余财的状态。该义项在《宋书·文帝纪》和《南史·孝义传》中均有记载。例如南朝时期描述灾荒场景时提到:"家世富足,经荒年,散财救赡乡里,遂以贫罄"(),生动展现了因赈灾导致财富枯竭的过程。
2. 穷尽(资源耗尽)
多用于抽象概念,表示事物达到极限或完全消耗的状态。唐代刘知几在《史通·书志》中写道:"何虑山海之贫罄哉",以反问句式强调资源不会枯竭()。
词源特点
该词属于并列式复合词,"贫"指贫困,"罄"原意为器中空,引申为尽。二者组合强化了匮乏程度()。现代汉语中已罕见使用,主要出现在古籍及历史文献研究中。
安候安足百遶白云苍狗板块构造说报恩寺驳阻不请不足为奇觇探迟疑不决楚焞忖想单凳子顶用东渡短怀对籴二八年华蜚言根着挂号员挂连过场戏海氛行辈驾服减息鉴影度形角冠假意极驩近体诗羁心劳动强化老塘凌虐陆马庙论辑罗纨面网撚支呛哼庆色磉磴赏锡山铭烧伤省觐声名藉甚誓天手账术道水泼不进疏凝速福逶蛇微隐文弱书生谢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