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穷无所有。《宋书·文帝纪》:“自顷在所贫罄,家无宿积。”《南史·孝义传上·张进之》:“家世富足,经荒年,散财救赡乡里,遂以贫罄,全济者甚多。”
(2).穷尽。 唐 刘知几 《史通·书志》:“苟为鱼人、匠者,何虑山海之贫罄哉。”
"贫罄"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两层含义:
1. 穷无所有(物质匮乏)
指极度贫困、家无余财的状态。该义项在《宋书·文帝纪》和《南史·孝义传》中均有记载。例如南朝时期描述灾荒场景时提到:"家世富足,经荒年,散财救赡乡里,遂以贫罄"(),生动展现了因赈灾导致财富枯竭的过程。
2. 穷尽(资源耗尽)
多用于抽象概念,表示事物达到极限或完全消耗的状态。唐代刘知几在《史通·书志》中写道:"何虑山海之贫罄哉",以反问句式强调资源不会枯竭()。
词源特点
该词属于并列式复合词,"贫"指贫困,"罄"原意为器中空,引申为尽。二者组合强化了匮乏程度()。现代汉语中已罕见使用,主要出现在古籍及历史文献研究中。
《贫罄》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贫穷至极、极度贫乏的状态。
《贫罄》的部首分别是贝和罒,总共有9画。
《贫罄》是由贝字旁加上罒部组合而成的。贝字旁表示贝壳,寓意财富;而罒部表示限制或封闭。《贫罄》的组合意味着财富的极度匮乏,没有任何限制的状态。
在繁体字中,贫罄的写法和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贫字的写法没有多大变化,而罄字则是将字形更加简化,只使用了三划来表示。
1. 他生活贫困,在贫罄的状态中艰难度日。
2. 这个家庭因为失业陷入了贫罄的境地。
贫穷、贫苦、贫困、贫瘠、贫乏
穷困、匮乏、缺乏、贫病交加、歉收
富足、丰盛、充裕、富饶、富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