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elegant;refined]∶文雅。端庄的或高雅的,尤指外貌或举止端庄的或高雅的
举止风雅
(2) [of poems;literary pursuit]∶《诗经》有《国风》、《大雅》、《小雅》等部分,后世用风雅泛指诗文方面的事
(1).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大雅》、《小雅》。亦用以指代《诗经》。 汉 班固 《东都赋》:“临之以《王制》,考之以《风》《雅》。” 唐 杜甫 《戏为六绝句》之六:“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清 王晫 《今世说·文学》:“ 曹秋岳 称 李天才 长律诗云:《风》《雅》以来,仅有斯製。”
(2).指诗文之事。 南朝 梁 萧统 《<文选>序》:“故风雅之道,粲然可观。” 五代 齐己 《送僧游龙门香山寺》诗:“且寻风雅主,细看 乐天 真。”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幽怪一·狐仙谈历代丽人》:“ 黔中 某孝廉以博学高才,主持风雅。”
(3).风流儒雅。 晋 陆机 《辩亡论上》:“风雅则 诸葛瑾 、 张承 、 步騭 ,以名声光国。”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一:“ 坡 云:‘这汉病中瘦则瘦,儼然风雅。’”《明史·文苑传四·袁宏道》:“﹝ 宏道 ﹞与士大夫谈説诗文,以风雅自命。” 丰子恺 《缘缘堂随笔·忆儿时》:“父亲说:吃蟹是风雅的事,吃法也要内行才懂得。”
(4).教化规范。《文选·皇甫谧<三都赋序>》:“至于 战国 ,王道陵迟,风雅寝顿。” 李善 注:“《汉书》曰: 春秋 之后, 周 道寝坏,而贤人失志。” 唐 李白 《赠常侍御》诗:“大贤有卷舒,季叶轻风雅。” 宋 司马光 《言张田第二状》:“ 唐太宗 见进士等第,怪其无 张昌龄 、 王公谨 名。 王师旦 曰:‘二人有文无行,恐变陛下风雅。’”
风雅是汉语中具有文化积淀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本义与引申义两个层面解析:
一、本义溯源
“风雅”原为《诗经》六义中“风”“雅”的合称。《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十五国风,收录各地民歌;“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宴饮或朝会乐歌。二者并称,代表《诗经》中反映社会民情与礼乐文化的经典内容。例如《毛诗序》载:“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二、引申义解析
参考来源
“风雅”一词的释义可从以下四个层面展开:
词源与文学指代
源于《诗经》的《国风》《大雅》《小雅》三部分,后成为《诗经》的代称。汉代班固在《东都赋》中提及“考之以《风》《雅》”,即用此意。
本义:高雅修养的体现
指外貌、举止或气质的端庄文雅,如“举止风雅”。此含义强调个人修养与外在表现的统一,常见于对文人雅士的形容。
引申义:诗文与文化活动的泛称
后世将“风雅”扩展为诗文创作及相关文化活动的代称,如“主持风雅”形容引领文坛风潮。南朝萧统称“风雅之道,粲然可观”,即指诗文传统的繁荣。
现代语境中的使用
当代多用于形容高雅情趣,如“附庸风雅”则含贬义,指刻意模仿文雅却流于表面。此外,该词也保留了对古典文化内涵的呼应,如“风雅精神”常关联传统美学。
该词兼具文学经典指代与人文修养的双重内涵,需结合语境判断具体含义。
标高兵部冰稼采畿参乱禅宗摧剉村野刀杖道止点对对问顿口拙腮凤台符録父荫扞蔽冈坡缟服龟筴红封红娘子昏老活鳞剑履上殿金豆金藟进良救日钧甄馈膳亮皮子六朝金粉捋须钱迈仁门燎劘规目指气使内急逆政排烟鞶章契骨戚闬青墪骎骎求配诠除日夕熔融山墙少君术沈屑收悉思结濌伯童话投邮饷劳谐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