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放纵豁达的人。 晋 人特指 羊曼 。《晋书·羊曼传》:“时州里称 陈留 阮放 为‘宏伯’, 高平 郗鉴 为‘方伯’, 泰山 胡毋辅之 为‘达伯’, 济阴 卞壼 为‘裁伯’, 陈留 蔡謨 为‘朗伯’, 阮孚 为‘诞伯’, 高平 刘绥 为‘委伯’,而 曼 为‘濌伯’,凡八人,号 兖州 八伯,盖拟古之八雋也。”《颜氏家训·书证》引 南朝 宋 刘法盛 《晋中兴书》:“ 太山 羊曼 ,常頽纵任侠,饮酒诞节, 兖州 号为‘濌伯’。”
(2).不辨好坏的人。 唐 人特指 常衮 。《新唐书·常衮传》:“惩 元载 败,窒卖官之路,然一切以公议格之,非文词者皆摈不用,故世谓之‘濌伯’,以其濌濌无贤不肖之辨云。”
“濌伯”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历史特定含义,主要包含以下解释:
放纵豁达的人
特指晋代名士羊曼。他因性格豪放不羁,被列入“兖州八伯”之一,与其他七位名士并称(如阮放为“宏伯”、郗鉴为“方伯”等),象征当时士族的风流豁达。
不辨好坏的人
唐代时,该词被赋予贬义,特指宰相常衮。因其用人不察、不分优劣,故被讥讽为“濌伯”。
晋代典故
据《晋书·羊曼传》记载,羊曼与兖州七位名士合称“八伯”,其称号“濌伯”源于他率性纵酒、不拘礼法的性格。
唐代演变
至唐代,“濌伯”词义转为贬义,用于批评常衮在选拔官员时缺乏判断力,导致“不辨贤愚”的局面。
该词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已不常用,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特定语境中。需结合具体时代背景区分其褒贬含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晋书》原文或唐代相关史料。
濌伯(chuò bó)是一个汉字词语,由“氵”和“蒲”两个部首构成。它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分别是:“氵”(三画)和“蒲”(14画),总共有17画。
濌伯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出现在《觚籥》一书中。这个词在古时表示一种水生植物,原指生长在水中的蒲(音bó)草。濌伯多用于古代文学作品中,形容景色或者比喻思绪如同蒲草一般扑朔迷离。
濌伯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濌」,由水部改为“氵”部,与简化字区别不大。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相比有较大差异。濌伯在古代常以「濌蒲」两字表示,其中「濌」为草字头,「蒲」为意符,用来表示蒲草的发音。
以下为例句:
1. 鱼儿在濌伯间自由地穿梭。
2. 清晨,湖面上漂浮着一丛濌伯,如同绿色的波涛。
3. 路边的濌伯摇曳生姿,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与濌伯相关的其他词汇有:
1. 水草:指生长在水中的植物,可以泛指濌伯。
2. 蓖麻:一种具有草本特征的植物,外形类似蒲草。
3. 林荫路:指路旁种满了大片的树木,类似于濌伯。
濌伯的反义词暂无明确对应,因为它主要指代景色或比喻,与其他词汇的对立关系不明显。
辈辈备要表露波光鳞鳞不耦不省得酬金待道道首嘀咕铎铃多肉植物放沉逢见风靡云蒸抚世酬物阁道艮止公察供状龟毛兔角过抵和说候比花晨镜中鸾据牀骏大开绿灯狯猾匡剌连二赶三立有间慢服纳言逆心潘园篇翰乞穷俭相颀伟起现柔桨撒旦三曹骟割麝脐摄盛市曹史皇侍燕搜讨台步通署吞刀刮肠脱粒机瓦屋相毙小肚鸡肠小孩儿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