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朝笏的意思、朝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朝笏的解释

古代君臣朝会时所执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指画和记事。《封神演义》第六五回:“且説 南极仙翁 即忙收拾,换了朝服,繫了玎璫玉珮,手执朝笏,离了 玉虚宫 。” 吴晗 《朱元璋传》第七章二:“ 元璋 不理会, 仕鲁 着急,闹起迂脾气,当面交还朝笏,要告休回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朝笏是中国古代官员在朝会时手持的礼仪器具,又称"手板"或"玉板"。其主体为长形板状,长度约二尺六寸,上窄下宽,材质依据官阶高低分为玉、象牙、竹木等不同等级。

从形制功能分析,朝笏最初用作记事工具,《礼记·玉藻》记载"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官员面圣时将需奏事项书于笏面。至唐代发展为礼仪器物,《唐会要》卷三十二明确记载五品以上官员用象笏,六品以下用竹木笏。

在文化象征层面,朝笏承载着"礼治"思想,《新唐书·车服志》强调其"备遗忘、肃礼仪"的双重功能。宋代《事物纪原》记载三品以上用玉笏,五品以上用象笏,形成完整的等级标识系统。这种制度延续至明清,成为古代官僚体系的重要视觉符号。

网络扩展解释

朝笏(音 cháo hù)是古代中国君臣在朝会时所执的礼仪用具,具有以下核心特征:

  1. 形制与材质
    朝笏为狭长板状,材质根据身份等级而不同:

    • 玉笏:多为皇室或高阶官员使用。
    • 象牙笏:常见于诸侯或中高级官员(如周代诸侯、明代四品以上官员)。
    • 竹木笏:低级官员使用(如明代五品以下官员执木笏)。
  2. 功能与象征

    • 记事与礼仪:用于记录君主命令或上奏内容,同时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 指画工具:朝会时可通过笏板示意或辅助表达。
  3. 历史演变

    • 商代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商朝,延续至明代。
    • 制度细化:周代规定诸侯执牙笏,明代则按官阶区分材质。
  4. 文学与史实记载

    • 如《封神演义》描述南极仙翁“手执朝笏”,吴晗《朱元璋传》记载官员因争议交还朝笏等,体现其实际使用场景。

示例场景:文臣头戴峨冠、手捧朝笏,武将持笏立于朝堂,展现古代礼仪制度的庄重性。

朝笏作为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符号,既具实用功能,也反映了等级制度与礼仪规范。

别人正在浏览...

碍面子暗坝鳻鶞榜书参疑尘熛逞狡出洋相大缪不然当真道廕大题小做点中惇裕遏佚犯众甘苦革委会公差龟纱宏图哗世取宠贿和浑濛魂髓祸世结伙颉斤景炎鸡眚倨横炬炭困惫羸疢乱命芒头冒居梦见周公绵隔眸光耐静闹茶内疾裒对乞留兀良清啭阮孚貂哨子设警沈酒涉足双鱼洗庶鸟松口宋无忌痛心入骨颓志瓮齑宵晦小老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