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servative] 保存收藏残缺不全的文物。形容思想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亦作“抱残守缺”、“补残守缺”
(1).指 汉 代今文经学派儒生墨守残缺不全的今文经典而拘执一家之言。《汉书·刘歆传》:“信口説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或怀妬嫉,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抑此三学。” 清 顾炎武 《华阴县朱子祠堂上梁文》:“两 汉 而下,维多保残守缺之人,六经所传,未有继往开来之哲。” 清 魏源 《礼记别考》:“ 汉 初 齐 鲁 诸儒,承 秦 灭学之后,保残守缺,未遑条贯。”后常用以比喻泥古守旧,不知改进。
(2).指保藏残缺的古籍文献。 方宗诚 《桐城文录序》:“﹝ 戴存庄 ﹞自伤孤陋,无同力者,深恐此书中废,使数百年文献无徵,则亦古之网罗放失、保残守缺者之罪人也。”
保残守缺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固守陈旧残缺的事物而不思革新,形容思想保守,拒绝接受新事物。以下从词典角度详细解析其含义及用法:
保残守缺(bǎo cán shǒu quē)
指拘泥于残缺不全的旧有事物,不愿舍弃或更新。比喻思想僵化、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精神。
出处参考:该词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汉书·刘歆传》,刘歆在《移书让太常博士》中批评儒生“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强调学术应兼容并蓄而非固守残缺。
历史背景
原指汉代经学家固守残缺的经书文本,拒绝采纳新发现的古文经书(如孔壁古文),后引申为泛指保守旧规。
文献依据: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七指出“保残守缺之习”是学术停滞的根源。
语义扩展
现代用法涵盖文化、科技、制度等领域,强调拒绝革新带来的弊端。
权威释义:《汉语大词典》释为“拘守残缺之旧物而不求改进”,列为贬义词(第1卷,第1123页)。
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注:“抱残守缺”与“保残守缺”常混用,但后者更强调“保护残缺”的主观性)。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
语言学研究:王力《古汉语字典》指出“保”“守”二字强化了主动维护旧事物的倾向(中华书局,2000年版)。
“部分研究者保残守缺,拒绝采用数字化文献考证方法,导致研究滞后。”
“非遗保护需创新传承,而非保残守缺地复制形式。”
规范用例:《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例证:“企业要发展,必须打破保残守缺的观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以权威纸质文献为准;现代辞书可参考官方在线版本,如汉语大词典在线)
“保残守缺”是一个汉语成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企业若一味保残守缺,终将被市场淘汰。
白金标本比冲避弹服闭合漕路昌狂产乳趁势落篷赤磷导引登年洞庭湖平原烦忙供称工蜂归飞海学和令皇干欢戚笳管假命兼物剧虏克敬老莱服愣乎乎连长力臂灵奇离判理说流鸎漏斗落发玈矢面筒绵纸凭陵骞林期愿惹草拈花三尺青锋骚僥色象少共国际诗叟熟和水火不辞菽乳四犯司天监四支陶母邀宾甜蜜蜜天壤之隔天妖同火西风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