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督迫的意思、督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督迫的解释

犹督促,催迫。 宋 苏轼 《论纲梢欠折利害状》:“数年以来,官用窘逼,转运司督迫诸路税务日急一日,故商贾全然不行,京师坐至枯涸。” 宋 叶适 《上宁宗皇帝札子》:“每示蠲放,不知督迫,郡计所入,仅仅无餘。”《明史·朱聿键传》:“官吏督迫,閭里骚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督迫”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明确语义结构的复合动词,其核心含义指通过监督与压力促使他人完成特定事务。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及《汉语大词典》的释义,该词可从以下四方面解析:

  1. 词义构成

    “督”指监督、督促,含监察推动之意;“迫”指逼迫、施压,强调强制性。二者结合形成“以监督为手段施加压力”的递进式动作关系。例如《资治通鉴》中“官吏督迫赋税”即体现官方通过监管手段强制征税的场景。

  2. 语法功能

    作及物动词使用时,常接具体事务对象,如“督迫工程进度”“督迫文件签署”。现代汉语中多用于书面语境,暗含执行者与承受方的上下级关系或责任关联。

  3. 语义强度

    相较于普通催促,“督迫”带有更强的时效压迫性。《汉语大词典》特别标注其隐含“不容拖延”的特质,如“疫情突袭时,督迫医疗物资生产成为要务”中的紧迫性表达。

  4. 应用范畴

    主要出现于行政管理、法律文书及历史文献领域,近义词包括“催逼”“敦促”,但“督迫”更强调监督与压力并行的双重机制。当代社会场景中,该词常见于项目管控、政策落实等需问责机制的场景。

网络扩展解释

“督迫”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通过严厉督促施加压力,迫使对方完成某事。以下是综合多个文献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详细解释与文献用例

  1. 历史语境中的运用
    该词多见于古代文献,尤其在宋代政治与经济相关的记载中频繁出现。例如:

    • 宋代苏轼在《论纲梢欠折利害状》中提到,因财政困难,转运司“督迫诸路税务日急一日”,导致商贾无法正常经营。
    • 宋人叶适在奏折中描述地方财政状况时,提到“每示蠲放,不知督迫”,反映官府对税收的严厉催逼。
    • 《明史·朱聿键传》记载“官吏督迫,閭里骚然”,说明官吏的强制催征引发民间动荡。
  2. 语义延伸
    除行政领域外,“督迫”也可用于描述其他情境下的高压催促,如教育、军事等需要快速完成任务的场景。


现代适用性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更多出现在文学或历史研究领域,强调一种带有压迫感的催促行为。例如:“项目进度被上级督迫,团队不得不加班加点。”


“督迫”是一个具有历史色彩的词汇,其核心在于通过监督与压力结合的方式强制推进事务,常见于古代官方文书。如需进一步查阅原始文献,可参考《苏轼文集》《明史》等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八关十六子襃厉悲愤填膺标品长松承祧刺旦岛屿大自然大宗耳鬓撕磨二老发森飞谮风披拊髀隔厌攻讨关知固陋禾杈横眼后悔无及忽儿秽气俭约加入极量金县进资窘悴九寡机油寄足款诚枯骨之余困恼恋留马栏明教不变目注排沙简金攀诬破案千里尘谦巽三明沈辞诗阄石骆驼食实封暑岁傥来之物铜墙土田文鸾蜗窄缃衣小调小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