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迫的意思、督迫的详细解释
督迫的解释
犹督促,催迫。 宋 苏轼 《论纲梢欠折利害状》:“数年以来,官用窘逼,转运司督迫诸路税务日急一日,故商贾全然不行,京师坐至枯涸。” 宋 叶适 《上宁宗皇帝札子》:“每示蠲放,不知督迫,郡计所入,仅仅无餘。”《明史·朱聿键传》:“官吏督迫,閭里骚然。”
词语分解
- 督的解释 督 ū 察看;监管:监督。督办。督导。督察。督促。督师。督率(刬 )(亦作“督帅”)。督战。督学。 责罚:督过(督察责备)。督责。 古代将官名:都督。督邮。督护。总督。提督。督抚。 笔画数:; 部首
- 迫的解释 迫 ò 用强力压制,硬逼:逼迫。迫害。压迫。强迫。胁迫。迫降(刵 )。迫降(俷 )。迫不得已。 接近:迫近。迫冬。 急促:急迫。迫切。迫不及待。 狭窄:地势局迫。 迫 ǎ 〔迫击炮〕一种火炮。 笔
网络扩展解释
“督迫”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通过严厉督促施加压力,迫使对方完成某事。以下是综合多个文献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 词义:指督促、催逼,带有强制性的压力意味。常用于形容上级对下级或外部力量对个体的紧迫要求。
- 词源:由“督”(监督、督促)和“迫”(逼迫、催逼)组合而成,强调在监督过程中施加压力。
详细解释与文献用例
-
历史语境中的运用
该词多见于古代文献,尤其在宋代政治与经济相关的记载中频繁出现。例如:
- 宋代苏轼在《论纲梢欠折利害状》中提到,因财政困难,转运司“督迫诸路税务日急一日”,导致商贾无法正常经营。
- 宋人叶适在奏折中描述地方财政状况时,提到“每示蠲放,不知督迫”,反映官府对税收的严厉催逼。
- 《明史·朱聿键传》记载“官吏督迫,閭里骚然”,说明官吏的强制催征引发民间动荡。
-
语义延伸
除行政领域外,“督迫”也可用于描述其他情境下的高压催促,如教育、军事等需要快速完成任务的场景。
现代适用性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更多出现在文学或历史研究领域,强调一种带有压迫感的催促行为。例如:“项目进度被上级督迫,团队不得不加班加点。”
“督迫”是一个具有历史色彩的词汇,其核心在于通过监督与压力结合的方式强制推进事务,常见于古代官方文书。如需进一步查阅原始文献,可参考《苏轼文集》《明史》等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督迫(dū pò)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表示督促、强迫、迫使、催逼等含义。
拆分部首和笔画:
- "督"的部首是目(mù),总笔画数为13。
- "迫"的部首是辶(chuò),总笔画数为8。
来源:
"督迫"一词来源于汉语,由"督"和"迫"两个字符组成。
繁体:
"督迫"在繁体中的写法为「督迫」。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汉字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是对于"督迫"一词,其写法相对稳定,没有太多变化。
例句:
- 我的老板总是督迫我完成工作任务。
- 他为了达到目标,不惜督迫自己努力学习。
组词:
- 督促:促使、强迫别人按照规定要求行动。
- 督办:对事情进行监督和催促处理。
- 督察:监督和调查工作或行为情况。
- 迫使:强制、逼迫别人做某事。
近义词:
- 催逼:催促,逼迫。
- 敦促:强调、敦厚地催促别人。
反义词:
- 随意:不受限制,没有被迫或强制。
希望以上回答能满足你的需求!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我会很乐意继续回答。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