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掌教化之官。乡、县、郡均曾先后设置。《礼记·礼运》:“故宗祝在庙,三公在朝,三老在学。”《史记·陈涉世家》:“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鋭,伐无道,诛暴 秦 ,復立 楚 国之社稷,功宜为王。’”《汉书·高帝纪》上:“举民年五十以上,有脩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后汉书·循吏传·王景》:“父 閎 为郡三老。”
(2).指国三老,多以致仕三公任之。《逸周书·大匡》:“王乃召冢卿、三老、三吏、大夫、百执事之人,朝於大庭。” 朱右曾 校释:“三老,国老也。谓致仕者。”《周书·儒林传序》:“下詔尊太傅 燕公 为三老。”参见“ 三老五更 ”。
(3). 东汉 赤眉农民起义军最高首领的称号。《后汉书·刘盆子传》:“ 琅玡 人 樊崇 起兵於 莒 ,众百餘人转入 太山 ,自号三老。”《资治通鉴·汉光武建武元年》:“诸三老、从事皆大会。” 胡三省 注:“赤眉诸帅最尊者号三老,次从事。”
(4).指上寿、中寿、下寿。《左传·昭公三年》:“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 杜预 注:“三老、谓上寿、中寿、下寿。皆八十已上。”
(5).道教指上元老君、中玄老君、下黄老君。《黄庭内景经·脾部》:“注念三老子轻翔。” 梁丘子 注:“三老谓元老、玄老、黄老之君也。”
(6).柁工。 唐 杜甫 《拨闷》诗:“长年三老遥怜汝,捩舵开头捷有神。” 仇兆鳌 注:“ 蔡 注:‘峡中以篙师为长年,舵工为三老。’ 邵 注:‘三老,捩船者,长年,开头者。’” 宋 陆游 《入蜀记》五:“问何谓长年三老,云梢工是也。” 清 沉受宏 《九龙滩》诗:“长索条分众揽舟,独把操篙付三老。”
(7).称三个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所指不一。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名臣下·三老》谓 文彦博 、 张方平 、 范镇 为国之三老, 傅尧俞 、 范纯仁 、 刘挚 为 和州 三老。《元史·张德辉传》:“﹝ 张德辉 ﹞与 元裕 、 李冶 游 封龙山 ,时人号为‘龙山三老’云。”《明史·文苑传四·唐时升》:“﹝ 唐时升 ﹞与里人 娄坚 、 程嘉燧 并称曰‘练川三老’。”
(8).泛指有声望的老人。 清 赵翼 《谒补山制府奉呈》诗:“望高已共尊三老,才大疑兼用五官。” 清 金和 《围城纪事六吟·警奸》:“往往当路横要遮,道旁三老私嘆嗟。”
"三老"是中国古代社会制度与礼仪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根据历史语境可分为三类:
一、乡官制度
秦汉时期,"三老"指掌管地方教化的基层官职。《汉书·高帝纪》记载:"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职责为"劝导乡里,助成风化"。该制度源自周代"三老五更"传统,代表对德高望重长者的尊崇。
二、尊老礼制
《礼记·文王世子》提出:"释奠于先老,遂设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此处"三老"指天子宴请的三位元老大臣,象征"父事三老,兄事五更"的治国理念。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考证,此制实为"象征父权、母权的长老崇拜"。
三、碑刻特指
东汉《三老赵宽碑》等文物中,"三老"特指受朝廷褒奖的地方贤者。此类碑文多记载其"掌教化、彰孝悌"的事迹,如《汉语大词典》释义:"汉置乡三老,东汉后又有县三老,并间置国三老"。
(参考资料: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汉书》https://ctext.org、国学网《礼记》http://www.guoxue.com、中国社会科学院《汉语大词典》数据库)
“三老”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语境中有多种含义,综合相关文献可归纳为以下核心解释:
乡县郡掌教化之官
自战国至汉代,三老为地方掌管教化的官职,需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如汉代规定“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方可入选,乡、县、郡逐级选拔(、、、)。
国三老
特指朝廷礼遇的退休三公(如太傅、太师等),参与国家重大事务的咨询,体现“尊老为师”的传统(、)。
年龄与寿数象征
指代“上寿、中寿、下寿”三种年龄阶段,具体年限因文献而异,如《左传》中上寿为120岁,中寿100岁,下寿80岁(、)。
东汉赤眉军首领称号
农民起义领袖樊崇曾自称“三老”,成为起义军最高权力象征(、)。
民间俗语中的引申义
现代农村常将“三老”解释为老伴、老房、老底(积蓄),强调晚年生活的三大支柱(、)。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义,若需深入考证,可查阅《礼记》《汉书》等原始文献。
傲弄操坪策括常均丹秫怛咤攧窨抵盗断死翻然改进奉钱粉团儿负关覆蕉服汙槁师共同富裕光国故技鹤汀华表坏坐健旺蛟毫交辔举止老少怜恻良时吉日梨花雨乱首溟海弭散黏连尼泊尔排气污染破旧蒲苇碻凿啓封清贵三资企业三左燥子上山下乡绅冕饰兵诗辞十二门逝运收摊淑均偷容退伙忳厚枉突徙薪微电脑巍峭无日闲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