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称小儿女。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促织儿外面鬭声相聒,小即小,天生的口不曾合。是世间虫蚁儿里的活撮,叨叨的絮得人怎过?” 元 杨显之 《酷寒亭》第三折:“駡那无正事頽唆,则待折损杀业种活撮。”
“活撮”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文献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活撮”指代小儿女,多用于口语或文学作品中,常带有贬义或戏谑的意味,例如形容孩子吵闹、顽皮或微不足道。在元代杂剧《酷寒亭》中,有“折损杀业种活撮”的用法,暗含对子女的责备或无奈。
语境延伸
该词在文学作品中常通过比喻增强表达。例如《西厢记诸宫调》将促织(蟋蟀)的叫声比作“活撮”,既形容其细小聒噪,又暗指孩童的吵闹。
“是世间虫蚁儿里的活撮,叨叨的絮得人怎过?”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引用自)
“活撮”是一个带有情感色彩的古代口语词,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贬义或调侃意图。
活撮是一个汉字词语,同时也是一个成语。拆分部首为⼿手、⾏行,总共17个笔画。"
“活撮”这个词最初出现在《儒学古书考》一书中,来自于礼记中的一则故事。故事中,有一位叫范宽的学生被问到关于仪式中的活撮事宜,他不明白这个词的含义。从此,“活撮”成为了一个象征着不明事理、不懂礼仪的人的词语。
繁体字为活撮。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也是活撮,没有变化。
1. 他说话口气活撮,显然对这个问题一无所知。
2. 这些学生完全活撮,没有礼貌和教养。
活蹦乱跳、活力四溢、活灵活现、活动、活泼。
不明真相者、不懂礼仪者。
明白事理者、懂礼仪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