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东封的意思、东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东封的解释

汉 司马相如 临终前作《封禅文》,盛颂 汉 德宏大,请 武帝 东幸封 泰山 、禅 梁父 、以彰功业。 相如 卒后八年, 武帝 从其言,东至 泰山 行封禅事。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后因以“东封”谓帝王行封禅事,昭告天下太平。 南朝 陈后主 《入隋侍宴应诏》诗:“太平无以报,愿上东封书。” 宋 陆游 《道室杂题》诗之三:“服之刀圭齿髮换,要看东封告太平。” 明 高明 《琵琶记·杏园春宴》:“时清莫报君恩重,惟有一封书上劝东封。” 章炳麟 《时危》诗之三:“笑杀后来 陈叔寳 ,献书犹自请东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东封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1. 帝王东巡泰山封禅

    这是“东封”最核心的古义,指古代帝王前往东方的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封”指在泰山山顶筑坛祭天,“禅”指在泰山下梁父山辟场祭地。此仪式象征帝王受命于天、功成治定,是最高规格的国家祭祀典礼。因泰山位于中原王朝的东方,故称“东封”。此典源出《史记·封禅书》,后世史书如《汉书》《旧唐书》均沿用此义,如唐高宗、唐玄宗均曾行“东封”之礼。

  2. 特指东晋名臣谢安

    在特定文学或历史语境中,“东封”是东晋政治家、军事家谢安(320-385)的代称。谢安早年隐居会稽(今浙江绍兴)东山,朝廷多次征召不出,时人称为“东山高卧”。后虽出仕并领导淝水之战大捷,但“东山”“东封”仍常被用作其雅称或典故,体现其隐逸风范与功成身退的形象。此用法多见于唐宋诗词及笔记小说。

现代使用与权威参考

“东封”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已非常用词汇,主要出现在研究中国古代礼制、历史人物或引用古典文献的学术著作、历史读物及文学作品中。其释义可参考权威工具书:

总结

“东封”承载着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封禅礼仪)与人物典故(谢安别称)的双重意蕴,其使用严格依托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献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

“东封”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

一、帝王封禅的历史典故

源于汉武帝时期,司马相如临终前撰写《封禅文》,建议汉武帝东行至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天为“封”,祭地为“禅”),以彰显汉朝功业。八年后,汉武帝采纳其建议,亲赴泰山完成封禅仪式。此后,“东封”特指帝王通过封禅昭告天下太平,彰显国力的行为。

例证:


二、成语的引申含义(需注意语境)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成语,由“东”(远离)和“封”(尘嚣)组合而成,引申为远离世俗纷扰、追求安宁生活的意境。
用法示例:


补充说明

  1. 权威性差异:帝王封禅为历史主流释义,见于《史记》等典籍;成语用法多见于现代词典,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
  2. 文化关联:封禅是古代帝王“君权神授”的象征,与儒家“天命观”密切相关。

建议在古籍或历史文献中优先采用第一种解释,文学创作中可灵活使用引申义。

别人正在浏览...

襃忠北辕适粤本固邦宁币仪不天常住奴乘隙成庄初禅盗巢等身著作颠倒颠酆剑高话戈槛攻占泸定桥构难狗曲归口孤身还职衡决环谒豁尔加里曼丹俭雕节岁浸寻峻科钧览举重坑穽廊屋脸嘴瞀瞀没干黾厄塞纳命姘妇浅智欺大压小青龙头青囊青旗懃顺穷夕启攒收榷肆望锁厅夙望泰山吟贪天逃债彤彤梧鼠技穷汙闻献羔鲜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