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固邦宁的意思、本固邦宁的详细解释
本固邦宁的解释
谓人民安居乐业则国家太平。《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孔 传:“言人君当固民以安国。”京剧《串龙珠》:“自古道,立国基,民为邦本;衣食足,知荣辱,本固邦宁。”
词语分解
- 本的解释 本 ě 草木的根:本草(泛指中药)。无本之木。 事物的根源,与“末”相对:本末(头尾;始终)。根本(根源;彻底;本质上)。 草的茎,树的干:草本植物。 中心的,主要的:本部。本体。 原来:本来。本领。
- 宁的解释 宁 (寧) í 平安,安定:宁静。宁谧。息事宁人。 已嫁的女子或在外子女回家省视父母:宁亲。归宁。 守父母之丧,丧假:“前博士弟子父母死,予宁三年”。 中国江苏省南京市的别称。 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简
专业解析
“本固邦宁”是源自中国古代典籍的成语,出自《尚书·五子之歌》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则国家安定。以下从语义、思想内涵及文化影响三方面解析:
一、语义解析
- 本:原指草木的根,引申为事物的根基或核心。《汉语大词典》释为“事物的主体或根源”(来源:《汉语大词典》)。在成语中特指“民众”。
- 固:意为稳固、牢固,《古代汉语词典》注为“坚固,安定”(来源:《古代汉语词典》)。
- 邦:指古代诸侯封国,后泛指国家,《说文解字》解作“国也”(来源:《说文解字》)。
- 宁:表示安宁、太平,《广韵》释为“安也”(来源:《广韵》)。
二、思想内涵
此成语体现了儒家“民本思想”,强调民众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尚书》原句主张统治者须以民生为重,如《中国思想史》指出:“‘民本’是儒家政治哲学的基础,主张君权源于天命,天命取决于民心”(来源:张岂之《中国思想史》)。孟子进一步发展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形成系统的民本理论体系。
三、文化影响
“本固邦宁”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实践。例如:
- 唐代魏徵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将民本观具象化(来源:《贞观政要》)。
- 宋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名句,体现对民生问题的关切(来源:《岳阳楼记》)。
- 现代中国政府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可视为传统民本思想的当代诠释(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该成语至今仍是理解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切入点,其核心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被评价为“贯穿中国治理智慧的主线”(来源: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网络扩展解释
“本固邦宁”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是强调人民作为国家根基的重要性。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释义
指人民安居乐业是国家的根本,只有根基稳固,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该成语体现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主张统治者需以民众福祉为治国基础。
二、出处与原文
- 典籍来源:最早出自《尚书·五子之歌》,原文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书·五子之歌》)
- 历史背景:相传为夏朝君主太康失国后,其弟与五位臣子反思治国教训所作,强调若轻视民众则导致政权动荡。
三、结构与用法
- 语法结构:并列式成语,由“本固”与“邦宁”两部分组成,前者表根基稳固,后者表国家安定。
- 使用场景:多用于政治论述或劝谏语境,作宾语或定语,如“治国需知本固邦宁之理”。
四、思想延伸
- 儒家发展:孔子提出“安民利民”,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均继承此思想。
- 现代意义: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相通,强调民生保障对国家稳定的作用。
五、近义表达
- 本固枝荣(形容基础稳固则整体繁荣)
- 国泰民安(直接描述国家与民众双方面的安定状态)
如需查阅原始文献或更多例证,可参考《尚书》相关注释及京剧《串龙珠》中的化用案例。
别人正在浏览...
岸谷之变陂吏鼻翅儿不见得不禄摛锦船尾除夜磁力赐隐东方骑媠谩耳旁风迩言匪躬分牀同梦附理感人至深黑帝黄藕冠胡雕剌麾汗家拜鉴谅加热街禁惊窜厥证均湿课僮乐岁灵慧灵隽駡诅飘素屏帏迫令浅诞轻嫚秦女楚珠鋭厉上接第一版沙子灯士绅顺风驶船孙康映雪素域贪纵填隘通爽讬褾徒食王友桅楼文木乌轮无人乡瓜子晓领昕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