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泛指深坑。 晋 潘岳 《西征赋》:“儒林填於坑穽,《诗》《书》煬而为烟。”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中》:“苟自古著述其昏若此也,则知 李斯 之设坑穽, 董卓 之成帷盖,虽其所行多滥,终亦有可取焉。”
(2).用以捕兽或擒敌的陷阱。常比喻害人的圈套。 汉 陈琳 《为袁绍檄豫州》:“罾缴充蹊,坑穽塞路;举手挂网罗,动足触机陷。”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微染风尘,便乖肃正,坑穽殊深,疮痏未復,纵得免死,莫不破家。” 宋 苏舜钦 《舟至崔桥》诗:“余少在仕宦,接纳多交游,失足落坑穽,所向逢戈矛。”《明史·叶旺传》:“布针板沙中,旁设坑穽,伏兵以伺。”
“坑穽”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含义
指深坑或陷阱,既包括自然形成的深坑(如“儒林填於坑穽”),也指人为设置的捕兽、擒敌陷阱。例如《西征赋》中描述儒生被埋于深坑,暗含对文化摧残的批判。
比喻义
引申为害人的圈套,常见于古代文献。如汉朝陈琳用“坑穽”比喻政治阴谋,唐代刘知几在《史通》中将其与李斯、董卓的暴行关联,强调其欺骗性与危害性。
字形与演变
“穽”同“阱”,本义为捕兽的陷坑,后与“坑”组合强化“深陷、危险”之意。该词多用于书面或历史语境,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
需注意,此词带有负面色彩,常暗含对人性阴暗面的揭露或对历史事件的反思。
《坑穽》是一个词语,指的是为了陷害他人而设置的陷阱或圈套。它常用来形容某种欺诈行为或计划的诡计。
《坑穽》这个词由“土”和“穴”两个部首组成。它的拼音是kēng zòng。按照汉字的规则,它的笔画数是10画。
《坑穽》是一个汉语词汇,起源于古代汉语。在繁体字中,它的书写形式为「坑穽」。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坑的写法有时候会加上象形的土字旁,具体形态略有变化,但整体结构和意义仍然相同。穽在古代汉字中则没有太多的变化,沿用至今。
1. 他设了个坑穽,导致很多人蒙受损失。
2. 警惕那些设下坑穽的人,不要上当受骗。
3. 欺诈者设计精巧的坑穽,让人难以察觉。
坑穴、坑蒙拐骗、穷奇险厄
圈套、陷阱、诡计、阴谋
诚实、正直、公正、真诚
暧廼保申卑礼厚币表征壁门宾僚萆薢不停苍鸟称制大含细入掉舌鼓唇笛牀棣友都讲斗阵顿刻概则刚辩阁长归告韩蜨杭好杭歹号戒和璧隋珠恒谈华离黄道带降俘践律蹈礼监卒骄炕家运井疆精绝浄练今后九衢三市就事拉呱儿老云头蜡檄勒子量枘制凿历历落落马浪荡摩厉评论家浅醉清剔七拼八凑劝勉日塌嘇可可省解豕首宿弊颓乏宛折窝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