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修业。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自此遂为谈友,诵肄之暇,颇消岑寂。”
"诵肄"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双音节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拆解为"诵"与"肄"两个语素的结合。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诵"指通过朗读加强记忆的学习方式,特指对经典文献的记诵,《说文解字》释为"讽也";"肄"则强调系统性研习,《左传·文公四年》注疏解释为"习也"。组合后的"诵肄"完整释义为:通过反复诵读与系统练习来掌握知识典籍的复合式学习方法,常见于古代书院教育体系。
该词的语义演变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先秦时期主要指《周礼》记载的乐官训练方式;唐宋时期扩展为科举制度下的经典研读方法,如朱熹《近思录》提及"朝夕诵肄"的治学要求;明清时代词义逐渐窄化,多用于描述蒙学阶段的基础训练。在构词法层面,"诵肄"属于并列式合成词,两个动词性语素通过近义复合强化学习过程的双重维度。
权威文献中,《古代汉语常用词词典》(商务印书馆)将其注音为"sòng yì",标注词性为动词,例证引《后汉书·郑玄传》"遂诵肄《京氏易》《公羊春秋》"。现代语言学研究表明,该词体现了传统教育"口耳相传"与"心手相应"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与当代"理解性记忆"理论存在认知机理的相通性。
“诵肄”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常见于古文或书面语境中。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诵肄”指“读书修业”,即通过诵读和学习来钻研学问。其中:
文献用例
该词可见于清代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自此遂为谈友,诵肄之暇,颇消岑寂。”此处的“诵肄”指日常读书之余,与友人交流以缓解孤寂。
语境与使用
补充说明:由于该词罕见,建议结合具体文献理解其用法。如需更深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阅微草堂笔记》原文。
八拜之交煏爆觱篥拆字格厂史茶社秤衡创意蹙雪导航典郡调立跌幅二吴浮壒过节儿骨朽害人横叨鸿音后堂黄符换羣鹅浑一江涨艰窭轿柜介物祭公激进派精讨锦幕砍头客身口舌逵卒拉攞狼牙拍连延犁庭扫闾渌酒駡嚷秦洞青坂青径仁人荣显肉燎如臂使指姗姗沈睡贪求无厌讬始亡灵微兆五侯蜡烛无漏帐霞履笑僇小拍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