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示的意思、榜示的详细解释
榜示的解释
(1).文告、告示。 元 施惠 《幽闺记·士女随迁》:“明张榜示,今朝驾幸 汴梁 城。”
(2).张榜公布。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完粮奖励》:“ 鸿廉 得其故,乃榜示于署前。”
词语分解
- 榜的解释 榜 ǎ 张贴出来的文告或名单:榜帖(官府的公告)。红榜。张榜。光荣榜。榜文。发榜。榜眼(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一甲第二名的人)。榜书(原指写在宫阙门额上的大字,后泛指招牌一类的大型字)。 榜 à 摇船的
- 示的解释 示 ì 表明,把事物拿出来或指出来使别人知道:示警。示范。示弱。示威。示众。示意。告示。指示。请示。 对来信的敬称:赐示。 笔画数:; 部首:示;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榜示是汉语中具有双重词性的词语,既可作动词表示“张榜公布”,也可作名词指“张贴的告示”。其核心含义围绕“公开张贴文书以晓谕众人”展开,体现了传统社会的信息公示方式。以下是权威词典的详细释义及用例佐证:
一、动词义:张榜公布
指通过张贴书面文书的方式向公众宣告信息,常见于古代公文或官方通告。
权威释义:
《汉语大词典》释为“张贴文告,通知事项”,强调其公示功能。例如宋代《册府元龟》载:“州县遭灾,须榜示减免赋税之令。”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为“用张贴布告的方式公布”,如“榜示录取名单”。
古籍用例:
《后汉书·崔寔传》:“州郡榜示购捕党人。”——此处指官府张贴通缉文书。
二、名词义:张贴的告示
指公开张贴的文书本身,内容多为法令、通知或名单。
权威释义:
《辞源》解释为“告示,布告”,如明代《警世通言》中“城门旁悬挂榜示”。
《古代汉语词典》注明其特指“科举时代公布的录取名单”,如“进士榜示”。
历史文献佐证:
《宋史·选举志》:“礼部贡院榜示及第者姓名。”——指科举放榜的公示文书。
三、语义演变与辨析
- 古代侧重公文公示:多用于官府政令(如征税、缉捕)或科举放榜,具有强制性与权威性。
- 现代用法扩展:泛指各类公开通知(如招标公告、成绩公示),弱化官方色彩,但仍保留“公开性”本质。
- 近义词对比:
- “公告”:强调正式通告,不限形式(如口头、书面);
- “榜示”:特指书面张贴,更具传统公示形式特征。
权威参考文献
-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 商务印书馆, 2016.
-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辞源》(第三版)[M]. 商务印书馆, 2015.
- 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 《古代汉语词典》[M]. 中华书局, 2016.
网络扩展解释
“榜示”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结合历史文献和用法可具体解释如下:
1.文告、告示
- 基本定义:指官方或公开张贴的文书、公告,用于传达信息或命令。例如,元代戏曲《幽闺记》中提到“明张榜示,今朝驾幸汴梁城”,这里的“榜示”即指皇帝出行前发布的官方告示。
- 文献依据:清代《福惠全书》也记载了通过“榜示”传达政令的实例,如张贴于官署前的公告。
2.张榜公布
- 基本定义:作为动词使用,表示通过张贴公告的方式向公众宣布信息。例如清代黄六鸿在《福惠全书》中描述“乃榜示于署前”,即指将内容公开张贴。
- 扩展用法:此行为常用于古代政务、科举放榜等场景,具有公示和警示作用。如唐代诏书要求将《广济方》内容“于大板上件录,当村坊要路榜示”。
补充说明
- 现代延伸:在部分语境中(如),“榜示”可引申为通过公开警示达到教育目的,但这一用法多见于特定表述,并非核心词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例,可参考《幽闺记》《福惠全书》等古籍,或查阅权威词典(如)。
别人正在浏览...
白小半数暴白剥茧抽丝呈身川墨除召戴山鳌调拳斗袚二空芳尊废放愤悱粪肥粉拂凤梨福过灾生各剌剌宫车晩出观音莲寡小君衮衣西归秏失潢潢华星回水互易俭节嚼裹儿济办蠲絜阔叶树连鳌跨鲸瞭望哨恡爱流輠六一诗话命世之才摹字嗯声儜弱仆大夫朴学迁人清夐攘争奢放绳察申宫神巧世贯蝨蝨霜辉漱墨颂礼蜩蜕湍渚呜呜相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