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祓禊的意思、祓禊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祓禊的解释

犹祓除。古祭名。源于古代“除恶之祭”。或濯于水滨( 薛君 《韩诗章句》),或秉火求福( 杜笃 《祓禊赋》)。 三国 魏 以前多在三月上巳, 魏 以后但在三月三日。然亦有延至秋季者( 刘桢 《鲁都赋》)。 汉 刘桢 《鲁都赋》:“及其素秋二七,天汉指隅,民胥祓禊,国于水嬉。”《后汉书·礼仪志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於东流水上” 南朝 梁 刘昭 注:“ 蔡邕 曰:《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 沂 ,风乎舞雩,咏而归。’自上及下,古有此礼。今三月上巳,祓禊於水滨,盖出於此。” 唐 张志和 《上巳日忆江南禊事》诗:“ 黄河 西绕郡城流,上巳应无祓禊游。”《辽史·王鼎传》:“适上巳,与同志祓禊水滨,酌酒赋诗。” 清 龚自珍 《百字令》词:“珂珮晨閒,文章秋横,祓禊西山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祓禊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岁时祭祀活动,专指在水边举行的消灾祈福仪式。该词由"祓"与"禊"二字构成,《说文解字》释"祓"为除恶祭,"禊"含修洁、祓除之意,合指通过沐浴清洁身体、祛除不祥的宗教仪式。

此习俗最早见于《周礼·春官》记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说明周代已有专职女巫主持春季祓禊的礼制。汉代郑玄注《周礼》时明确"岁时祓除"即三月上巳节的重要活动,民众于流水边"洗濯祓除,去宿垢疢"。至魏晋时期,祓禊发展为文人雅集的重要契机,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述"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印证了该习俗向风雅活动的演变。

从仪式形态分析,祓禊包含三个核心环节:其一为衅浴,即以香草煮水沐浴;其二为酹酒,将酒洒入河流祭祀神灵;其三为流觞,衍生出曲水流觞的文学创作形式。唐代杜佑《通典》载"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复用巳也",揭示该习俗最终固定于农历三月初三举行。

现代民俗学研究认为(参考《中国民俗史·汉魏卷》),祓禊承载着先民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生命更新的渴望,其水畔祭祀的形式蕴含着原始宗教的水神崇拜观念。该传统至今仍在部分地区的清明节俗中留有遗韵,成为中华礼乐文化的重要遗产。

网络扩展解释

祓禊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祭祀仪式,主要目的是通过水边沐浴、祭祀等活动祛除灾厄、祈求福祉。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祓禊由“祓”与“禊”组成:

二、历史演变

  1. 起源:可追溯至周朝,女巫主持“岁时祓除衅浴”,用香草沐浴祛病(、3)。
  2. 日期固定:
    • 汉代定为三月上旬巳日(称“上巳”);
    • 魏晋后明确为三月初三()。

三、仪式内容

四、文化影响

祓禊逐渐发展为春游活动,如东晋王羲之《兰亭序》记载的曲水流觞雅集,即源于此俗()。唐代后与踏青结合,部分习俗融入清明节。

如需更详细文献考据,可参考《周礼》《后汉书》及汉应劭《风俗通义》(、4)。

别人正在浏览...

百指倍蓰璧联逼曙触感出家求道翠玉村吏躭好单向雕陵藩柴放排凤膏風簷覆败浮沈干挠故欢箍筋国灵孤行一意禾黍之悲厚货讙国还书惛瞀剪恶除奸娇儿揭局举桉空桐坤角联环撩逗隆积罗袜内部联系齧齿泥水匠啓右曲沼人杰地灵人亡政息山癖善志善状盛阳甚是慎微属怀司计四六文肆宅团圆节跅弛位于捂盖子无凭悉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