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丁籍的意思、丁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丁籍的解释

人丁档案。《宋史·姚仲孙传》:“ 仲孙 既至州,立劾主吏,夜索丁籍尽给之。”《辽史·兵卫志下》:“三京丁籍可纪者二十二万六千一百,蕃、汉转户为多。”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丁籍是汉语历史词汇,指古代官府登记成年男丁的户籍名册,主要用于赋税征调与徭役管理。该词由“丁”(成年男子)和“籍”(登记册)组合构成,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1. 基本释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丁籍特指“记载人丁的簿册”,在封建社会中作为人口统计与劳役分配的依据。《辞源》进一步说明其功能为“官府按丁抽税,依籍征役”,可见其与经济、军事制度直接关联。

  2. 历史制度演变

    在唐代均田制中,丁籍是分配土地的基础文件,《唐六典》记载“凡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丁籍据此划分服役年龄段。至明代推行“一条鞭法”,丁籍与田赋合并记录,形成更系统的赋役黄册制度。

  3. 相关社会制度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分析,丁籍制度衍生出“丁银”税种,其征收标准以丁籍人数为准,直至雍正年间“摊丁入亩”改革后才逐渐废止。这一制度演变反映古代人口管理从“人头税”向资产税的转型过程。

网络扩展解释

“丁籍”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dīng jí,主要用于古代户籍制度中,具体含义如下:

  1. 基本定义
    丁籍指人丁档案,即记录成年男子(“丁”)户籍信息的官方文书。这类档案通常用于统计人口、征发赋税或兵役,是古代行政管理的重要依据。

  2. 历史文献中的例证

    • 《宋史·姚仲孙传》提到:“夜索丁籍尽给之”,表明丁籍是地方官吏管理人口的核心文件。
    • 《辽史·兵卫志》记载:“三京丁籍可纪者二十二万六千一百”,说明丁籍在统计兵源和赋税人口中的实际应用。
  3. 功能与作用
    丁籍主要用于登记成年男性(“丁”)的年龄、身份及家庭情况,以便政府调配劳役、征收赋税或征召士兵,反映了古代以“丁”为单位的人口管理制度。

  4. 相关延伸
    “丁”在古代常指16至60岁的成年男子(如“壮丁”),而“籍”则指登记造册的档案。因此,“丁籍”可视为古代户籍制度中针对劳动力的专项记录。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背景或文献原文,可参考《宋史》《辽史》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饱德笔下超生捕鞠晨曜趣使道氅帝州短檠耳闻则诵蜂群風雨如磐腐财敢怕格楞楞喉转话里有话虺床胡祆鹄峙鸾停建辰月骄兵之计甲宅祭奠蠲息狙喜巨鹢看家戏懒惰灵踪龙睛凤颈履屐间难舍难分詉詉念室凝霜偶发棚帘铺迟青线让帝日秩上身申斥绳屝申徒世义枢臣四大洋俗教天隙題目正名土豆尾水温蠖贤亲仙苑晓答晓告小损徙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