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闻则诵的意思、耳闻则诵的详细解释
耳闻则诵的解释
听过就能背出来。形容记忆力强。
词语分解
- 耳闻的解释 耳朵所听到的;亲耳闻听他的一些事我早有耳闻详细解释听说,听到。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鬼非目睹,语非耳闻,恍惚杳冥,茫无实据。” 朱自清 《执政府 * 记》:“我只说我当场眼
- 诵的解释 诵 (誦) ò 用有高低抑扬的腔调念:诵读。背诵。诵诗。 称述,述说:“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 诗歌:作诵(作诗)。 怨谤。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耳闻则诵”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成语释义
指听过就能背诵出来,形容记忆力极强。
出处与背景
出自《晋书·苻融载记》,原文记载前秦官员苻融聪慧过人,擅长谈玄论道,且“耳闻则诵,过目不忘”,时人将他与东汉才子王粲相提并论。
用法与结构
- 语法功能:作谓语、定语,多用于褒义语境。
- 结构类型:连动式成语,强调“听”与“诵”的连贯动作。
- 感情色彩:中性偏褒义,突出记忆力优势。
近义词
- 过目成诵:看过一遍就能背诵,与“耳闻则诵”均强调记忆力超群,但侧重视觉记忆。
例句
- 古籍记载:“融聪辩明慧……耳闻则诵,过目不忘。”(《晋书》)
- 现代用例:“我希望有耳闻则诵的本事,学习效率会更高。”
扩展说明
该成语常用于形容天赋异禀的记忆力,但实际应用中需注意语境,避免夸张。若需进一步了解苻融生平或《晋书》相关内容,可查阅权威历史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耳闻则诵》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听到了就能背诵。它由四个字组成,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字是“耳”(部首: 耳,笔画: 6),意思是耳朵,表示听觉。第二个字是“闻”(部首: 門,笔画: 9),意思是听到或知道,表示信息传达。第三个字是“则”(部首: 肉,笔画: 8),意思是就是或便是,表示说明前面的内容就是如此。第四个字是“诵”(部首: 讠,笔画: 7),意思是背诵或朗读,表示将所听到的内容记下来或复述出来。
《耳闻则诵》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阅读文化。古时候,人们缺乏文字记录的便利,于是以口头交流为主要方式。为了方便记忆和传承知识,人们倾听着别人的讲述,并努力背诵和复述。因此,耳闻的内容往往能够被人们牢记并诵读出来。
《耳闻则诵》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耳聞則誦》。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在有所不同。以《耳闻则诵》中的字为例,它们的古代写法为“耳”,“聞”,“則”,“誦”。
以下是一个例句:“他耳闻则能诵读古代经典。”
与《耳闻则诵》相近的成语包括“见闻广博”、“耳濡目染”等,它们都强调了通过听到的内容以增长知识或修养。
相反的成语为“耳背之言”,它表示对别人的话不予理睬或不愿听从。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