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浓霜。《楚辞·九章·悲回风》:“吸湛露之浮源兮,漱凝霜之雰雰。” 汉 扬雄 《反离骚》:“遭夏季之凝霜兮,庆夭顇而丧荣。” 晋 卢谌 《时兴》诗:“凝霜霑蔓草,悲风振林薄。” 唐 韩偓 《夜船》诗:“野云低 * 苍苍,平波挥目如凝霜。”
(2).凝结成霜。 南朝 齐 谢朓 《校猎曲》:“凝霜冬十月,杀盛凉飇开。”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六:“回忆小阳春时几微流转些将近暖谷的和风,偶尔沾惠些尚未凝霜的甘露,虽则凄惨依然,预觉‘严冬之恶神’狂暴,却还有余力作最后的奋斗。”
(3).古代 绩溪 所产一种优质笺纸名。 元 鲜于枢 《纸笺谱》:“ 歙 绩溪 界有地名 龙鬚 ,出嘉纸,有墨光、白滑、冰翼、凝霜之目。”
“凝霜”一词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浓霜
指寒冷天气中形成的厚重霜层,常见于古籍描述自然景象。例如《楚辞·九章·悲回风》中的“漱凝霜之雰雰”,以及晋代卢谌《时兴》诗中的“凝霜霑蔓草”。
凝结成霜
描述物质从液态或气态转化为固态霜的过程。如南朝谢朓《校猎曲》中“凝霜冬十月”,现代瞿秋白《饿乡纪程》也以此形容寒冷气候。
古代笺纸名
特指安徽绩溪出产的一种优质纸张,元代文献《纸笺谱》记载其有“冰翼、凝霜”等雅称。
现代语境中,“凝霜”偶被用作护肤品名称(如保湿霜),属品牌化延伸,非传统词义。
《凝霜》是一个表示冬季寒冷的词语,指的是霜在物体表面凝结而形成的冰层。它是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凝”和“霜”。
“凝”字的部首是冫,有11个笔画;“霜”字的部首是雨,有16个笔画。
《凝霜》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笔耕不辍的创作中。它是由“凝结”和“霜”两个字组合而成,形象地表达了冬季的寒冷和霜冻的景象。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根据古代《说文解字》的记载,古时候写作“凝霜”的汉字形状略有不同,其中“凝”字的上部分是“氵”加上“玄”,表示水结冰;而“霜”字的上部分是“亡”加上“雨”,表示雨水凝结成霜。
1. 农田上的野草已经凝霜,显得格外凄凉。
2. 冬天的凝霜给大地披上了银装,美丽而寒冷。
1. 凝结:指物体由液态转化为固态。
2. 霜寒:形容寒冷如霜。
3. 冰冻:指水或湿度较高的物体因低温而凝结成冰。
冻结、结冰、冰冻
融化、解冻、溶化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