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鼎伏的意思、鼎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鼎伏的解释

鼎隐没不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泗水》:“ 周显王 四十二年,九鼎沦没 泗 渊。 秦始皇 时,而鼎见于斯水。 始皇 自以德合 三代 ,大喜,使数千人没水求之,不得,所谓鼎伏也。”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鼎伏”是一个汉语词汇,其解释和背景如下:

基本释义


历史典故

该词出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泗水》。据记载,周显王四十二年(公元前327年),象征王权的“九鼎”沉没于泗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听闻鼎在泗水出现,便派数千人打捞,最终未能寻获,故称“鼎伏”。此典故隐含帝王德运不足则鼎不可得的寓意。


现代用法

参考资料

更多详情可查看《水经注》原文或相关历史典籍。

网络扩展解释二

“鼎伏”一词的意思是指古代大型炊具“鼎”放置于炉灶上。“鼎”作为古代烹饪时常用的器皿,常用于炖煮食物。而“伏”则表示放置或摆放的意思。因此,“鼎伏”即指将鼎放置于灶台上。 根据字的结构,可以将“鼎伏”一词进行拆分。其中,“鼎”的部首为金,总笔画数为12画;“伏”的部首为人,总笔画数为6画。 “鼎伏”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礼乐文化。在古代周礼中,鼎是一种祭祀和宴会时常用的炊具,被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力象征。而在古代的乐府文学中,也常有描写丰盛宴席和盛装的鼎的场景。 繁体字“鼎伏”的写法与简体字并无太大差异,在形状上更加繁复一些,但意义相同。 古时候,“鼎伏”一词的汉字写法并无太多变化,仍然保持着现在的形态。 以下是一个关于“鼎伏”的例句:古代君王每逢重大典礼,都会在宫殿中摆放鼎伏,以显示君王的权威和威严。 与“鼎伏”相关的组词有:“鼎立”(指事物并列,地位平等),“伏案”(指低头致意,写作或阅读时的姿势)。 与“鼎伏”意义相近的词语有:“鼎足之势”(形容处于支配地位),“盛装”(形容装饰华丽)。 与“鼎伏”意义相反的词语有:“匍匐”(指爬行),“陈旧”(指老旧)。 希望以上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背驰辩赡驳诘布隆迪杈子枨触搓手顿足大吃大喝丹黝顶罐督相二丑蜂螘風語耕地灌佛冠屦花茶换岗阍从谏帷截发锉藳金飇尽人事肌质峻举钧谕哙息腊酝离山调虎买櫂眉头眼脑冥供纳合脑球扭搜栖约榷取柔靡柔舌三鞠躬三言之道沙门岛赏不踰日石蜠十尧守志水杉顺时施宜嘶唧死有余诛跳虫逷逷帏薄文身无所回避仙圣猃歇屃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