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致哀之声从容。一说致哀时稍为容饰。《礼记·间传》:“大功之哭,三曲而偯,小功緦麻,哀容可也,此哀之发於声音者也。” 孔颖达 疏:“言小功緦麻,其情既轻,哀声从容,於理可也。” 孙希旦 集解:“愚谓哀容者,言虽致哀而稍为容饰,丧弥轻也。”
(2).悲伤的容色。《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二三妇人之欲供先祀者,请无瘠色……无哀容,无加服。”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羊长和 ﹞幼孤, 祜 ( 羊祜 )来哭,见 长和 哀容举止,宛若成人,乃叹曰:‘从兄不亡矣。’”
哀容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哀"与"容"两个语素构成。"哀"表示悲痛、伤心的情感状态,《说文解字》释为"闵也";"容"指人的面部表情,《玉篇》解作"仪容也"。二字组合后,完整释义为:因内心悲痛而显露出的面部表情,常用于描述遭遇不幸或感怀伤逝时的神态。
在古典文学中,该词最早见于《礼记·檀弓下》:"丧容累累,哀容慑慑",记载了古代丧礼中规范的情感表达方式。唐代诗人杜甫《梦李白》"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的描写,通过月下哀容的意象传递对挚友的深切怀念。清代《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描写宝玉受责时的"满面哀容",则生动刻画了人物遭遇家庭变故时的心理状态。
近义词"戚容"侧重表现忧愁神色,"悲色"强调悲伤的情感色彩;反义词"喜色""欢颜"则指向愉悦的情绪外显。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该词在民国时期的口语中衍生出"面带哀容"的固定搭配,现代汉语中多用于书面语境,描述庄重场合下的悲痛表情。
“哀容”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解析:
古代礼仪中的含义
源自《礼记·间传》,指在丧礼中表达哀悼时的适度表现,即“致哀之声从容”或“稍为容饰”。例如,古代对不同丧服等级(如大功、小功、缌麻)的哭泣方式有严格规定,较轻的丧服允许哀容,即不过度宣泄悲伤,保持仪态节制。
日常语境中的含义
指人因悲伤、忧愁而显露出的面部表情。例如《世说新语》中描述羊长和“哀容举止,宛若成人”,即通过神态传递内心的哀痛。
补充说明
暗中倾轧币爵卜士产儿车辆厂成交诚谨赤鲤赤绿赐无畏单竭德举吊桶底东海金風斗风和日暖躬桑嘓嘓国能寒杵横财悔气呼朋引类建戌戒奢宁俭季连寄应蟿螽两朝鹿剑箓练孟侯逆迕尼行排仗披红乾脆利索侵挪憩赏箬下春三影僧伽身薄审语酥油花唐皇獭皮头玉頽基万户侯文丑闻风而兴五行相克铦锷香蝉乡射险猾贤巧消功膝行肘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