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秋时的杵声。杵,捣衣用的棒槌。诗词中常用以描写环境的冷落、萧索或思乡。 唐 岑参 《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时天宝初七月初三日在内学见有高道举徵》诗:“孤灯然客梦,寒杵捣乡愁。” 唐 杜甫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诗:“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唐 皇甫曾 《寻刘处士》诗:“隔城寒杵急,带月早鸿还。”
“寒杵”是汉语古典文学中的意象词汇,由“寒”与“杵”复合构成。其核心含义指秋冬季用木杵捣衣时发出的声音,常借以烘托凄清孤寂的氛围,多见于唐宋诗词。以下从词义、文化背景及文学应用三方面解析:
词义溯源
“寒”本义为冷,《说文解字》释为“冻也”,引申为秋冬季节或心境凄凉;“杵”为捣衣工具,《释名·释用器》载“杵,舂也,舂米亦捣衣”,特指捶打织物使柔软的劳作。两字组合后,“寒杵”一词最早见于南北朝诗文,如庾信《夜听捣衣》中“秋夜捣衣声,飞度长门城”,后成为固定意象(参考《汉语大词典》释义)。
文学象征
该词承载着三重文化意涵:
现代释义
《辞海》(第七版)将其定义为“古代秋冬季捣衣时木杵撞击石砧的声音,后成为诗歌中表现凄清情境的典型意象”,现代汉语已不作为独立词汇使用,仅存于文学研究及古诗文注释中。
“寒杵”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一、字词解析 由“寒”和“杵”组成:
二、文学意象 特指寒秋时节的捣衣声,常用于:
三、典型诗句示例
此意象通过声音与季节的交织,将自然物候与人文情感融合,成为古典诗词中“以声写境”的经典手法。
冰屋宾敬才气漕舫春女打鷄窝大陆胆包身体殿堂楼阁彫虫篆刻低头族桴苡归途浩居鸿笔丽藻桦皮脸迳庭谨节金荆缉凶觖冀句索连缘龙穴马虎眼毛玻璃弭耳默口抹子纳垢藏污衲僧内干蹑险牛疫牛衣对泣孥稚妻儿起军启轮倾巢晴快侵降曲学多辨山菊讪駡事儿硕腹贾蜀绣四不像苔菜铁叉铁中铮铮替古人耽忧听而不闻托丽柁师文舟想象相友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