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敌虏的意思、敌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敌虏的解释

亦作“ 敌卤 ”。对敌人的蔑称。 三国 魏 曹丕 《至广陵于马上作》诗:“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一本作“ 敌卤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敌虏(dí lǔ)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敌”和“虏”两个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战争中俘获的敌人或敌对势力的俘虏。以下从词典释义、语源及用法角度详细解析:


一、单字释义与语源

  1. 敌(dí)
    • 本义指“仇敌”“对抗者”,引申为“敌对势力”或“敌人”。
    • 《说文解字》:“敌,仇也。从攴,啻声。”强调对抗关系。
  2. 虏(lǔ)
    • 本义为“俘获”“战俘”,古时亦指对少数民族的蔑称。
    • 《康熙字典》引《说文》:“虏,获也。从毌,从力,虍声。”突出武力捕获之意。

二、复合词“敌虏”的完整释义


三、权威词典收录与用例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明确标注“敌虏”为名词,释义为“战争中捉到的敌人”。

  2. 《汉语大词典》:

    引《后汉书·耿弇传》:“斩首获生,降敌虏众。”佐证其古代军事用例。

  3. 历史文献中的典型用例:
    • 《宋史·岳飞传》:“金人敌虏,皆北遁。”
    • 《明史·戚继光传》:“剿灭倭寇,俘敌虏千余。”

四、语义辨析与使用场景


参考资料

  1. 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1963.
  2. 张玉书等. 《康熙字典》.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4. 罗竹风主编. 《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4.

网络扩展解释

“敌虏”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释义

指对敌人的蔑称,带有贬低或敌视的情感色彩。该词为并列结构,“敌”指敌对者,“虏”本义为俘虏,组合后强调对敌方人员的蔑视。

二、字义分解

三、出处与示例

最早见于三国时期曹丕的《至广陵于马上作》诗:“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通过威慑使敌人屈服,停止战争被称为贤明之举)。此处的“敌虏”既指敌方士兵,也暗含对其战略能力的贬低。

四、使用说明

  1. 语境特征:多用于古代文献或军事语境,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
  2. 情感色彩:属于书面化表达,带有明显的贬义和敌视意味;
  3. 近义词:敌寇、仇雠(但“敌虏”更强调对方处于被压制的状态)。

注:需注意与“俘虏”区分——后者为中性词,仅指被捕获的敌方人员,不含贬义。

别人正在浏览...

阿兰·德隆薄脆饱馁边带闭歇布政使差拨车轿诚理痴福酬奬创歷戳记打悲阿诋弹订交傀然垝垣海棠果黄干干黄花岗起义混纺鹣鲽箭刻奸黠焦躁不安阶级斗争镜破近庙慷惋崆峒烂醉如泥腊月雷岸梨饤坐苓落林菁柳影马蕮秘书院模棱首旁谷盘龙之癖庖厨飘旋潜溃气垫船启封顷克弃远圈樻软棉僧靿袜善后土脉玩饰文法吏无僇武头楯系风捕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