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飣座梨。席间用作摆设而暂不食用的梨子。 宋 朱松 《馈岁》诗:“儿痴元未识,但索梨飣坐。”
“梨饤坐”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存在细微差异,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该词原指古代宴席中用作摆设的梨子,仅供观赏而暂不食用,又称“饤座梨”。这一用法可见于宋代朱松《馈岁》诗:“儿痴元未识,但索梨飣坐”,描述孩童因天真索要席间陈设的梨子。
比喻延伸
部分文献(如《新唐书》)将“饤座梨”引申为对德才出众者的赞誉,比喻其如席间珍品般受人敬慕。例如唐代崔远因文采风骨被时人称为“饤座梨”,意为“座上珍宝”。
争议与辨析
需注意,个别来源(如)将其解释为“因享受而忘责”的成语,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古籍,可能是现代误读。建议以《汉语大词典》《新唐书》等典籍的释义为准。
该词核心含义为“宴席陈设的梨”,后衍生出比喻杰出人才的用法,需结合具体文献判断。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全宋诗》相关注解。
《梨饤坐》这个词是源自中国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的姿势或坐姿端庄,优雅得像梨饤坐。
《梨饤坐》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木、食、土”,共有10个笔画。
《梨饤坐》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明代的《西游记》第70回,原文是“大圣嚷罢魔官,立住梨饤坐花坛”。后来成为了用来形容人坐姿端庄的词语。
繁体字是「梨點坐」。
古代人们在书写《梨饤坐》这个词时,使用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以宋代为例,正书写法是「梨栀坐」。而在清代,行书写法为「梨饴坐」。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于古代汉字书写形式的演变引起的。
她的神态优雅,坐姿如梨饤坐,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
梨饤坐在现代汉语中并没有衍生出其他词组。
端庄坐姿、高雅姿态。
傲慢坐姿、随意态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