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大雷岸 。在 安徽省 望江县 。 南朝 宋 鲍照 有《登大雷岸与妺书》,即指此。 唐 皎然 《送潘秀才之舒州》诗:“ 楚 水清风生,扬舲泛月行,荻洲寒露影, 雷岸 曙潮声。”
“雷岸”是汉语中的一个古地名,具体解释如下:
“雷岸”指大雷岸,位于今安徽省望江县境内。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南朝宋文学家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是鲍照在旅途中写给妹妹的家书,文中描述了大雷岸周边的山川景色。
现安徽省望江县仍保留与“雷岸”相关的历史遗迹和文化研究,部分学者通过考证鲍照笔下的地理特征,探讨南朝时期长江流域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雷岸”既是具体地名,也是文学意象,承载着古代文人对自然与亲情的双重表达。若需进一步了解鲍照原文或相关研究,可参考《登大雷岸与妹书》及望江县地方志资料。
雷岸是一个具有象声意义的词语,用来形容雷击时的景象和地形。它由两个部分组成:雷(d 雨字旁,6画)和 岸(山字旁,8画)。雷指的是闪电和雷鸣,岸指的是山崖或海边的陆地。拆分部首雷归属于天部,岸归属于山部。
雷岸这个词在古代汉字中的写法有所不同。在繁体字中,雷的形状稍有改变,岸的字形也有所变化。在繁体字中,雷的部首为田,岸的部首为山。
该词来源于古代文献,古人在描述雷击时的景象和地形时,常使用雷岸这个词来形容。如《庄子·德充符》中写到:“少皞采披裘于雷岸之野。”意思是少皞在雷击的山崖之野地采集野果。
1. 闪电劈击下,雷岸崩裂,形成了一道深深的峡谷。
2. 雷岸上方的云层翻滚,仿佛将整个天空都包围了起来。
1. 雷电:形容闪电和雷鸣。
2. 岸边:指海或江河的陆地边缘。
3. 岸线:指陆地与水域的分界线。
1. 雷暴:指雷电和暴雨同时发生。
2. 崖壁:指山崖或悬崖绝壁。
平原:指地势平坦的广阔平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