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模稜手 ”。谓遇事不置可否,处世圆滑的人。 宋 马永易 《实宾录》卷三:“ 唐 苏味道 为相,恃名位,尝谓人曰:‘模稜持多端可也。’故世号模稜首。” 元 李行道 《灰阑记》第二折:“可恶这 郑州 百姓,欺侮我罢软,与我起个绰号,都叫我做模稜手。”
“模棱首”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用于形容处事圆滑、遇事不置可否的人。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指遇事态度含糊、不明确表态,处世圆滑的人。该词可写作“模棱手”,常见于古代文献和文学作品中。
词源与典故
源自唐代宰相苏味道的典故。据《实宾录》记载,苏味道为相时曾言:“模棱持多端可也”,因此被世人称为“模棱首”。后世以此代指处事优柔寡断的官员或圆滑之人。
构成解析
该词多用于历史或文学语境,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但可作为成语了解其文化内涵。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实宾录》《四库全书》等古籍。
《模棱首》是一个成语,意指言辞或行为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常常使人难以判断其真实意图。
成语《模棱首》的拆分为:“木”、“目”、“首”。其中,“木”为部首,表示与木材有关;“目”也为部首,与视觉或目标相关;“首”则表示头部。成语共有11笔。
《模棱首》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吕氏春秋·夫愍》一篇。成语原文是“文王之子归汉,齐晏子问其礼,曰:‘穷奇,曰为孝者。’齐晏子曰:‘穷奇何也?’文王之子曰:‘板而不张,给而不贤,行而不迈,言而不信,则为穷奇。’齐晏子曰:‘若是者,何故继也?’曰:‘其所以逐也,不若其所以宜也,是继奇也。’" 该典故描述了齐晏子询问文王之子归汉关于孝道的故事,其中“穷奇”一词随后演变为今天的“模棱两可”。
《模棱首》的繁体写法为「模棱首」。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稍有不同,但音义基本保持一致。《模棱首》在古时的汉字写法为「糢糊首」,也可写作「糢糊首耳」。
他的回答总是模棱两可的,让人难以判断他的真实意图。
模糊、棱角、首饰。
模糊不清、含混不清。
明确、清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