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政使的意思、布政使的详细解释
布政使的解释
官名。 明 洪武 九年(公元1376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 宣德 后,全国府、州、县等分统于两京和十三布政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后因军事需要,增设总督、巡抚等官,权位高于布政使。 清 代始正式定为督、抚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 康熙 六年(公元1667年)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 直隶 亦设, 江苏 则设二员,分驻 江宁 、 苏州 。俗称藩司、藩台。参阅《续文献通考·职官·布政使司》、《清会典事例·吏部·官制》。
词语分解
- 布的解释 布 ù 棉、麻及棉型化学短纤维经纺纱后的织成物:布匹。布帛。布衣。 古代的一种钱币。 宣告,对众陈述:宣布。发布。布告。开诚布公(推诚相见,坦白无私)。 分散到各处:散布。遍布。星罗棋布。 流传,散播
网络扩展解释
布政使是中国明清时期的重要官职,其含义和职能可归纳如下:
一、词源与起源
"布政"意为"宣布政令",源自《周礼》中"布宪"概念。该官职正式设立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取代元代行中书省制度,初为省级最高行政长官,主管民政、财政等事务。
二、职能演变
- 明代:作为承宣布政使司主官(从二品),与按察使、都指挥使并称"三司",分管民政财税、司法监察、军事防务。
- 清代:降为督抚属官(仍为从二品),专管一省财赋与人事任免,具体包括:
- 征收赋税、管理财政收支
- 考核州县官员政绩
- 编造户籍黄册
- 协办科举考试。
三、品级与别称
- 官阶:从二品,与未加兵部侍郎衔的巡抚同级。
- 别称:藩台、藩司,因办公衙门称"布政使司"而得名。
四、现代类比
相当于省级行政首长兼财政厅长、省委组织部长,但清代实权低于巡抚,更接近副省级官员。特殊省份如江苏曾设两布政使分驻江宁、苏州。
五、历史意义
该官职体现了明清中央集权制度,通过分权制衡(三司分立)削弱地方权力,其演变过程反映了从行省制到督抚制的政治结构调整。
网络扩展解释二
布政使
布政使( bù zhèng shǐ) 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部分组成:布( bù) 和 政( zhèng)、使( shǐ)。下面将对这三个字的部首、笔画、来源、繁体写法、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词语进行说明。
拆分部首和笔画
布:部首为 巾 (jīn),总笔画为 5 画。
政:部首为 攴 (pū),总笔画为 9 画。
使:部首为 人 (rén),总笔画为 9 画。
来源
布政使 是中国古代官职中的一个名词,起源于明代。布政使是指在朝廷布政使司担任要职的官员,负责监察地方行政、治安等事务。布政使司是明代皇帝为了强化地方行政而设置的,其主要职责是协助宣传朝廷政策,并督促地方官员履行职责。
繁体
《布政使》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变化。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时的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根据历史记载,布、政、使这三个字在古代分别有以下写法:
- 布:包括有“二小儿”、“上下上”的写法。
- 政:包括有“彳攵”、“忄又”、“攴从”、“攵爪”等多种写法。
- 使:包括有“立彳人”、“立人加点禾”等写法。
例句
1. 他是当地的一名布政使,负责维护社会治安。
2. 布政使在朝廷的布政使司内担任关键职位。
3. 这个城市的首要任务是任命一位合格的布政使。
组词
布政使没有常见的组词形式,因为它本身已经是一个描述地方行政官员的词语。
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布政使的近义词包括 布政、宪使、审判长。
反义词:布政使的反义词有 无。
以上就是关于《布政使》这个词的意思、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组词以及近义词和反义词的简要解释。
别人正在浏览...
謷然蚌泪爆肚[儿]兵戎鼻气如雷菜圃侘傺单父琴昌化尺二圭侈乐翅楞楞愁盘赐封单红刺导迎儿女夫妻反相風汛钩挽寒芜河内简帛僭虐筋急金目禁肉金铉久别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磕膝盖奎堂连四纸列位楼台卖爵鬻官绵幂描花男贽爬窝陪备贫游疲餧乾浅牵挺棋师秋年日表傛傛偌大守固水精毬顺续私奸宿传贴耳通豁危难五粒风铦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