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提脚;跨步。《礼记·曲礼下》:“执主器,操币圭璧,则尚左手,行不举足,车轮曳踵。”《庄子·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 清 侯方域 《壮悔堂记》:“余不能不举足出此堂。”
(2).喻轻易。《后汉书·马援传》:“自谓 函谷 以西,举足可定。”
(3).犹举动。 唐 韩愈 《进学解》:“是二儒者,吐词为经,举足为法。” 宋教仁 《宋渔父日记·一九○五年七月十九日》:“ 孙逸仙 所以迟迟未敢起事者,以声名太大,凡一举足,皆为世界所注目,不敢轻于一试。”
“举足”是一个多义词语,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以下是其详细解释及用法:
提脚/跨步
原指抬脚迈步的动作,常见于古籍。例如《礼记》中“行不举足”指走路时步伐稳重,韩愈《进学解》用“举足为法”形容行为可作典范。
喻指轻易
强调事情容易完成。如《后汉书》记载“举足可定”,形容轻易平定局面。
代指举动
引申为人的行为或决策。例如宋教仁日记中提到孙中山因“一举足”受世界瞩目,突显行动的重要性。
以上内容综合权威古籍及现代语料,如需进一步考据可查看《礼记》《后汉书》等文献来源。
《举足》是一个形容词,描述了一个人移动或行动十分轻松自如的状态。它意指一个人行走时,脚步轻快,毫不费力,像是举起脚步一样。这个词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步履轻盈、灵活敏捷的状态。
《举足》的部首是“立”和“足”,其中“立”是上面的部分,表示“站立”;“足”是下面的部分,表示“脚”。这个词总共有10个笔画。
《举足》最初出现在《汉书·艺文志》中。它是由古代文人根据人行走时抬起脚来的动作,来形容一个人行走轻松自如的状态。
《举足》的繁体字为「舉足」。
古时候,《举足》的写法与现代稍有不同。它的古字形状中的“足”字旁边有个横笔,写成「舉足」。这个横笔可能代表着脚步离开地面的动作,更加强调了行动的轻盈与自如。
1. 他在舞台上举足轻盈地跳舞。
2. 她举足维艰地走过那片崎岖的山路。
组词:举目、举手、举起、举头
近义词:迈步、轻盈、灵活、步履轻快
反义词:沉重、迟缓、笨拙、沉闷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