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书》中六篇誓文的总称。《穀梁传·隐公八年》“誥誓不及 五帝 ” 晋 范宁 注:“誥誓,《尚书》六誓七誥是其遗文。” 杨士勋 疏:“六誓者,即《尚书》《甘誓》、《汤誓》、《牧誓》、《泰誓》、《费誓》、《秦誓》也。”
“六誓”是《尚书》中六篇誓文的总称,主要用于记载古代君主或诸侯在重大事件前的誓师宣言或政治承诺。以下是详细解释:
“六誓”源自《尚书》,是《甘誓》《汤誓》《牧誓》《泰誓》《费誓》《秦誓》六篇誓文的合称。这些篇章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统治者征伐、动员或治国时对臣民发布的庄严宣告,体现了古代政治与军事制度的特点。
根据《穀梁传》晋代范宁注及杨士勋疏的考证,六誓包括:
六誓不仅是历史文献,还反映了古代“誓”这一文体的功能:通过公开承诺强化权威、凝聚共识。例如,《汤誓》强调“天命”,《牧誓》谴责纣王暴政,均具有鲜明的政治宣示性。
在语言学和文化研究中,“六誓”常作为分析先秦政治语言、誓词结构的典型案例。其内容也被用于探讨古代法律、军事伦理等课题。
如需进一步查阅原文或考证细节,可参考《尚书》相关注释及《穀梁传》疏证。
《六誓》指的是一种承诺或誓言,其中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或要求。
《六誓》的拆分部首为言(讠)和身(⺢),总共包含9画。
《六誓》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献中,在古代的诗词、经典、故事中经常出现。
《六誓》在繁体中称为「六誓」。
古时候汉字写法中,六誓的字形略有不同,但整体结构与现代写法相似。
他发表了六誓,表示要为人民谋福祉。
宣誓、遵守誓言、誓词
六项承诺、六个保证
背弃誓言、不守诺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