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淹入水中。《书·益稷》“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昬垫” 孔 传:“言天下民昬瞀垫溺,皆困水灾。” 唐 白居易 《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诗:“千年不拥溃,万姓无垫溺。”《金史·康元弼传》:“ 大定 二十七年, 河 决 曹 濮 间,濒水者多垫溺。”
《汉语大词典》及《辞源》中记载,“垫溺”为古汉语复合词,其本义指土地因洪水泛滥或地质塌陷导致的地表沉陷现象。该词由“垫”(土陷)与“溺”(淹没)两个语素构成,最早见于《尚书·益稷》:“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东汉经学家郑玄注曰:“昏,没也;垫,陷也。民有没陷之害。”此处“昏垫”即与“垫溺”同源,均描述水患造成的土地下陷灾害(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在历史文献中,“垫溺”多用于描述黄河、长江等流域的洪涝灾情,如宋代李纲《论水便宜六事奏状》载:“大河决溢,垫溺者不可胜计。”此处特指因河堤溃决导致的区域性淹没与地质塌陷(来源:《辞源》修订本2015年版)。清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亦用该词指代江南水乡因长期积水形成的沼泽化土地。
从词义演变角度看,“垫溺”在现代汉语中已退出常用词范畴,仅存于水利史、灾害史等专业文献中。其构词法保留古代汉语“同义连用”特征,与“陷溺”“沉溺”等词存在语义关联性(来源:《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14年版)。
“垫溺”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diàn nì,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阿傍安疆安重白题舞百凶迸脱弼教彩旛椿庭萱室刺芒翠被胆大于身刀仗浮雕汞溴红管窥之说国冠华茂花顋回鸾回文进容霁色记忆力机运抉搜拘囚开司米莲瓣曼鬋敏博之学命根子冥穷痞话青都倾诉鳅鱓色飞删略神媪神不知鬼不觉甚且至于寺刹送席锁口条师提拨蛈母提供通文达理歪点子违方武界污乱五木香遐方绝壤贤妙先人下锹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