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敏博之学的意思、敏博之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敏博之学的解释

骈体文之别称。 元 刘壎 《隐居通议·骈俪一》:“然朝廷制誥,縉绅表启,犹不免作对,虽 欧 曾 王 苏 数大儒,皆奋然为之,终 宋 之世不废。谓之‘四六’,又谓之‘敏博之学’,又谓之‘应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敏博之学"是汉语典籍中用于形容治学特点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包含两层特质:

一、敏:指治学思维的敏捷性 该词中的"敏"取自《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引申为学术研究中快速把握问题本质的能力,表现为对经典文献的敏锐解读能力,以及对学术命题的快速响应机制。这种特性在《朱子语类》卷十中被阐释为"读书须是仔细,逐句逐字,不可放过,此便是敏处"。

二、博:指学术视野的广博性 "博"源于《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强调学术积累的广度与深度。具体表现为跨领域知识的融会贯通,如清代学者戴震在《与姚孝廉姬传书》中所述"学者当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不为一时之名,亦不期后世之名",这种治学态度正是"博"的典型体现。

该术语常见于评价汉唐经学家、清代朴学家的治学特征,如孔颖达在《五经正义》编纂过程中展现的"总揽百家,兼采众说"的学术风格,即被后世称为"敏博之学"的典范。现代学术研究中,这一概念仍被用来描述既能快速把握前沿动态,又具备跨学科知识储备的研究范式。

(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中国学术思想史》中华书局2001年修订本)

网络扩展解释

“敏博之学”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不同文献来源:

一、主要含义(骈体文别称)

根据、等来源,该词最早见于元代刘壎《隐居通议·骈俪一》,特指骈体文(又称“四六文”)的别称。这类文体盛行于宋代,以对仗工整、辞藻华丽为特点,常用于朝廷诏令、士大夫表启等正式文书。例如:

二、延伸理解(现代语境)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字面拆解为“敏(敏捷)”“博(广博)”,引申为学识广博且思维敏捷的学术能力,常用于赞美学者或教育家的综合素质。

三、使用注意

  1. 历史语境:在古籍中主要指骈体文,需避免与现代引申义混淆;
  2. 权威差异:汉典等权威平台仅收录骈体文含义;
  3. 词源背景:因骈文创作需敏捷才思与广博典故,故称“敏博之学”。

建议根据具体语境选择释义,若涉及古代文学术语,优先采用骈体文别称的原始定义。

别人正在浏览...

邦畿保介变生不测鞭笋不悖谗颊酬宴纯庞待令堕混飘茵丰博妇闾高不成低不就宫襜攻排寡欢怪险骨咄故技重演鸿达花蕊石讳讦毁誉不一火拚金鳷积少成多掯除寇枿裈裆量功留客雨埋羹太守盟首孟月末说农行盘飡普碌碌千金诺乾陀罗谦雅窍窕慊阔青红皂白却下热羹生死线湿家视微知著师丈水火不兼容顺口开河锁心退闲托物感怀晚晌卫城乌托邦先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