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仗的意思、刀仗的详细解释
刀仗的解释
亦作“ 刀杖 ”。1.刀和杖。古代兵器总称。《三国志·蜀志·许慈传》:“酒酣乐作,以为嬉戏,初以辞义相难,终以刀杖相屈。” 晋 陶潜 《搜神后记》卷九:“奴失刀仗倒地,狗咋其阴, 然 ( 张然 )因取刀仗杀奴。”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二三:“刀仗,人所持为仗。仗亦弓、矟、杵棒之总名也。”《水浒传》第三一回:“以此不教他们将刀仗出去,只与他挠钩套索。”
(2).刀和杖。屠宰用具。《水浒传》第四四回:“ 石秀 应承了,叫了副手,便把大青大緑妆点起肉案子、水盆、砧头,打磨了许多刀杖,整顿了肉案,打并了作坊、猪圈,起上十数个肥猪,选个吉日,开张肉舖。”
词语分解
- 刀的解释 刀 ā 用来切、割、斩、削、砍、刺、铡的工具:刀子。刀兵。刀法。剪刀。镰刀。 中国的纸张计量单位:一刀合一百张。 古代的一种钱币,因其形如刀故称:刀币。 姓。 笔画数:; 部首:刀; 笔顺编号:
- 仗的解释 仗 à 兵器:仪仗。明火执仗。 拿着兵器:仗剑。 战争:打仗。胜仗。 凭借,依靠:倚仗。仰仗。仗恃。仗义执言(为了正义说公道话)。 笔画数:; 部首:亻;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刀仗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感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面拆解和典籍用例中明确:
-
基本义:兵器、武器
- “刀”指单刃的砍劈类兵器(如腰刀、朴刀),“仗”在此语境中通“杖”,原指棍棒类器械,引申泛指手持的器械、兵器。因此“刀仗”合指用于战斗或防卫的各类兵器,尤指冷兵器时代的刀剑棍棒等。此义项最为常见。
- 例证与来源:在古典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中,“刀仗”常指人物随身携带或用于战斗的武器。例如《水浒传》第八十三回:“众军汉都笑了,便去解了那汉,烧了火把,拿着刀仗,都下山来。” 此处的“刀仗”即指兵器。此释义可参考权威工具书《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对“刀仗”条目的解释。
-
引申义:武装冲突、战斗
- 由具体的兵器引申,指代使用这些兵器进行的格斗、厮杀或小规模武装冲突。此义项强调行动本身。
- 例证与来源:古籍中常有“动刀仗”、“起了刀仗”等表述,意指发生武力冲突或械斗。此用法体现了汉语中用具代行为的转喻现象。其释义亦可从《汉语大词典》等大型历时性词典的义项归纳中得到印证。
“刀仗”一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主要见于历史文献或仿古语境中。其核心含义指代兵器、武器,并由此引申指代武装冲突或战斗行为。理解此词需结合其历史背景和典籍用例。
来源参考:
- 释义主要依据《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相关条目及古典文学作品(如《水浒传》)中的实际用例进行归纳。
网络扩展解释
“刀仗”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历史文献和语境来理解。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
兵器总称
指“刀”和“杖”两类古代兵器,常作为武器的泛称。例如:
- 《五代史平话·梁史》提到朱温“藏刀仗放柴内”,指用兵器伪装。
- 《三国志·蜀志》记载“终以刀杖相屈”,描述用兵器争斗的场景。
-
屠宰用具
在特定语境下,也指屠宰用的刀具和杖类工具。如《水浒传》第四十四回中,石秀“打磨刀杖”用于肉铺经营。
二、延伸解析
- 字形与发音
拼音为dāo zhàng,结构为“刀(独体)+ 仗(左右)”。
- 历史用例
晋代陶潜《搜神后记》提到“刀仗”用于搏斗,唐代佛经音义将其解释为“弓、槊、杵棒之总名”。
三、总结
“刀仗”需根据上下文区分含义:
- 在军事或争斗场景中,指兵器;
- 在生活场景中,可能指屠宰工具。
其双重含义体现了汉语词汇的语境依赖性。
如需进一步考据,可参考《汉典》《水浒传》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败损磅礚闭口捕舌碧瓯鳪衣涔旱吃太平饭传嘴淳正道勋帝女督相方里仿模符传宫叶贯穿今古合赙呵罗罗画虎成狗华淫火场静莫迥深积强极远课能空豁旷亮匮绌羸惙连具枷罗幔率循盲翁扪钥马前卒名辩女生髼鬃骈行帡蒙襁系前宁人淇洹却尘褥戎级软风上下忙瘦金书贪没跳风抟力土芭佬橐笔外警王旨微昧五火喜爱下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