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scend a height] 上到高处。也特指重阳节登山的风俗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唐· 李白《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
(1).升至高处。《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十五:“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 明 刘基 《旅兴》诗:“登高望四方,但见山与河。” ********* 《采石矶》:“这样的念了一句,他忽然动了登高望远的心思。”
(2).指农历九月初九日登高的风俗。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九日登高》:“ 汝南 桓景 随 费长房 游学累年。 长房 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繫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 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 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於此。” 唐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三:“九月九重阳节,古人登高的日子,我们正好有远足旅行,游览名胜。”
(3).指农历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风俗。 晋 陶潜 《移居》诗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綵为人,登高赋诗。”《隋书·元胄传》:“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一:“古人登高不止重阳。 石虎 《鄴中记》:‘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会。’ 桓温 参军 张望 有《七日登高》诗, 韩退之 有《人日城南登高》诗,盖即《老子》所云‘众人熙熙,如登春臺’之意。”
(4).锦的别名。 晋 陆翽 《邺中记》:“锦有大登高小登高等名,工巧百数,不可胜计也。” 北周 庾信 《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鄴 地登高之锦,自濯江波; 平阳 采桑之津,躬劳蚕月。”
“登高”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多个层面解析:
一、字面含义 “登高”指升至高处,最早见于《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强调登高可拓宽视野。此意在后世文学中广泛沿用,如阮籍“登高望所思”、刘基“登高望四方”等。
二、传统习俗 特指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登山祈福的民俗。据东汉传说,桓景为避灾携家人登高,归家后牲畜暴毙而人无恙,遂形成重阳登高避祸的习俗。唐代起,此俗与赏菊、插茱萸结合,成为重要节庆活动。
三、文学意象 杜甫七律《登高》是典型代表,诗中“风急天高猿啸哀”等句,借登高望远抒发了漂泊孤愁、人生困顿的感慨。后世文人常以登高寄托怀乡、忧国或人生喟叹。
四、引申意义 现代语境中,“登高”可比喻追求更高目标或精神境界,如“登高望远”象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此外,古代正月初七、十五亦有登高赋诗的雅俗。
注:如需了解杜甫《登高》全诗注释或重阳节习俗细节,可查阅、10、12等来源。
《登高》是指爬上高山或高楼,向远处望去。它包含两个字,分别是“登”和“高”。
部首:
“登”字的部首是“癶”,意思是“足”,表示行走的动作。
“高”字的部首是“高”,表示高度。
笔画:
“登”字一共有12个笔画。
“高”字一共有10个笔画。
来源:
《登高》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一书中。这是屈原的作品,描述了在高山上放声歌唱的情景。
繁体:
《登高》的繁体字是「登高」,书写方式与简体字相似。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登高》一词的意思和基本形状仍然保持一致。
例句:
1. 爬上山顶,我感到仿佛登上了世界的巅峰。
2. 高楼上的风景真是美不胜收,真希望我也能登高一探究竟。
组词:
登山、登楼、爬高、攀登
近义词:
登临、登顶、登峰、登台
反义词:
下降、下山、下沉
白牓白癜风班僚保任卞宝编者按语步月冲郁麤滞德表调兵雕虫小艺顿足搓手讹言惑众方里负侯浮悬篙眼海滨还辔鍧鍧进规空凉空盘老死牖下灵岫霖雨隆丽鹿鸣客緑油邈廓冥岩弥宗目量意营能忍自安匹嫡拼命千牛备身撁强青梼亲痛仇快凄艳铨别曲米春荣畅瑞庆节散沙尚书耍尖头叹誉挑撮头足愿土瓜托爱土重晩漏为善最乐无人不知乡侯挟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