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登高的意思、登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登高的解释

[ascend a height] 上到高处。也特指重阳节登山的风俗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唐· 李白《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

详细解释

(1).升至高处。《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十五:“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 明 刘基 《旅兴》诗:“登高望四方,但见山与河。” ********* 《采石矶》:“这样的念了一句,他忽然动了登高望远的心思。”

(2).指农历九月初九日登高的风俗。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九日登高》:“ 汝南 桓景 随 费长房 游学累年。 长房 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繫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 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 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於此。” 唐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三:“九月九重阳节,古人登高的日子,我们正好有远足旅行,游览名胜。”

(3).指农历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风俗。 晋 陶潜 《移居》诗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綵为人,登高赋诗。”《隋书·元胄传》:“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一:“古人登高不止重阳。 石虎 《鄴中记》:‘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会。’ 桓温 参军 张望 有《七日登高》诗, 韩退之 有《人日城南登高》诗,盖即《老子》所云‘众人熙熙,如登春臺’之意。”

(4).锦的别名。 晋 陆翽 《邺中记》:“锦有大登高小登高等名,工巧百数,不可胜计也。” 北周 庾信 《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鄴 地登高之锦,自濯江波; 平阳 采桑之津,躬劳蚕月。”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登高"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动词词组,其核心含义可依据权威词典及文化典籍作如下解析:

一、基本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指出,"登高"字面指"由低处向高处行进",如《荀子·劝学》所载"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商务印书馆,2016)。在物理空间层面,既包括攀登自然山岳,也涵盖登上楼阁等人造建筑。

二、引申义项

  1. 节令习俗:《荆楚岁时记》记载"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印证了重阳登高的传统(中华书局,2018)。此习俗经《西京杂记》发展,成为避灾纳祥的文化仪式。
  2. 仕途晋升:汉代王充《论衡·状留》"贤儒不遇,犹锥处囊中"的类比,衍生出"登高第"的科举进阶含义,后扩展至官职升迁。
  3. 学术境界:《文心雕龙·神思》"登山则情满于山"的创作论,赋予其精神境界提升的哲学意蕴,常见于书画品评与学术论著。

三、文化意象 《黄帝内经·素问》将登高与秋季养生结合,形成"天人相应"的养生观。杜甫《登高》诗更通过"万里悲秋常作客"的意象,确立了中国文学中登高怀远的抒情范式(中华书局《杜诗详注》,1979)。

该词组的语义演变体现了汉语词汇从具象动作到抽象概念的转化规律,其文化负载特征在《汉语大词典》中得到系统性收录(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

网络扩展解释

“登高”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多个层面解析:

一、字面含义 “登高”指升至高处,最早见于《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强调登高可拓宽视野。此意在后世文学中广泛沿用,如阮籍“登高望所思”、刘基“登高望四方”等。

二、传统习俗 特指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登山祈福的民俗。据东汉传说,桓景为避灾携家人登高,归家后牲畜暴毙而人无恙,遂形成重阳登高避祸的习俗。唐代起,此俗与赏菊、插茱萸结合,成为重要节庆活动。

三、文学意象 杜甫七律《登高》是典型代表,诗中“风急天高猿啸哀”等句,借登高望远抒发了漂泊孤愁、人生困顿的感慨。后世文人常以登高寄托怀乡、忧国或人生喟叹。

四、引申意义 现代语境中,“登高”可比喻追求更高目标或精神境界,如“登高望远”象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此外,古代正月初七、十五亦有登高赋诗的雅俗。

注:如需了解杜甫《登高》全诗注释或重阳节习俗细节,可查阅、10、12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本始编撰璧返参野拆白道字剗伐成见崇玄学吹梅从要从臾戴望舒大男大女当身擣衣反关佛罗里达半岛格杀工输寡妻固氮孤士鹤鱼弘阔后任讙譊浑化鹘兀兼道挟养讦讪鯨吞蛇噬赍志而没儁发铠仗喾敕磷磨流彩梅汁命蔕恼巴巴淰淰品馔批评家僻行前阃绮缋清材区画丧陨生父声色狗马钿黛梯山桐木布屯街塞巷妥洽突羽綫车斜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