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登高的意思、登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登高的解釋

[ascend a height] 上到高處。也特指重陽節登山的風俗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唐· 李白《廬山遙寄盧侍禦虛舟》

詳細解釋

(1).升至高處。《荀子·勸學》:“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十五:“開軒臨四野,登高望所思。” 明 劉基 《旅興》詩:“登高望四方,但見山與河。” ********* 《采石矶》:“這樣的念了一句,他忽然動了登高望遠的心思。”

(2).指農曆九月初九日登高的風俗。 南朝 梁 吳均 《續齊諧記·九日登高》:“ 汝南 桓景 隨 費長房 遊學累年。 長房 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繫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 景 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 長房 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唐 王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冰心 《寄小讀者》二三:“九月九重陽節,古人登高的日子,我們正好有遠足旅行,遊覽名勝。”

(3).指農曆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風俗。 晉 陶潛 《移居》詩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南朝 梁 宗懔 《荊楚歲時記》:“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綵為人,登高賦詩。”《隋書·元胄傳》:“嘗正月十五日,上與近臣登高。” 清 顧張思 《土風錄》卷一:“古人登高不止重陽。 石虎 《鄴中記》:‘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會。’ 桓溫 參軍 張望 有《七日登高》詩, 韓退之 有《人日城南登高》詩,蓋即《老子》所雲‘衆人熙熙,如登春臺’之意。”

(4).錦的别名。 晉 陸翽 《邺中記》:“錦有大登高小登高等名,工巧百數,不可勝計也。” 北周 庾信 《周谯國公夫人步陸孤氏墓志銘》:“ 鄴 地登高之錦,自濯江波; 平陽 采桑之津,躬勞蠶月。”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登高”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多個層面解析:

一、字面含義 “登高”指升至高處,最早見于《荀子·勸學》:“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強調登高可拓寬視野。此意在後世文學中廣泛沿用,如阮籍“登高望所思”、劉基“登高望四方”等。

二、傳統習俗 特指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登山祈福的民俗。據東漢傳說,桓景為避災攜家人登高,歸家後牲畜暴斃而人無恙,遂形成重陽登高避禍的習俗。唐代起,此俗與賞菊、插茱萸結合,成為重要節慶活動。

三、文學意象 杜甫七律《登高》是典型代表,詩中“風急天高猿嘯哀”等句,借登高望遠抒發了漂泊孤愁、人生困頓的感慨。後世文人常以登高寄托懷鄉、憂國或人生喟歎。

四、引申意義 現代語境中,“登高”可比喻追求更高目标或精神境界,如“登高望遠”象征積極進取的人生态度。此外,古代正月初七、十五亦有登高賦詩的雅俗。

注:如需了解杜甫《登高》全詩注釋或重陽節習俗細節,可查閱、10、12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好的,下面是關于《登高》的文章:

登高

《登高》是指爬上高山或高樓,向遠處望去。它包含兩個字,分别是“登”和“高”。

部首:
“登”字的部首是“癶”,意思是“足”,表示行走的動作。
“高”字的部首是“高”,表示高度。

筆畫:
“登”字一共有12個筆畫。
“高”字一共有10個筆畫。

來源:
《登高》一詞最早出現在《楚辭》一書中。這是屈原的作品,描述了在高山上放聲歌唱的情景。

繁體:
《登高》的繁體字是「登高」,書寫方式與簡體字相似。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登高》一詞的意思和基本形狀仍然保持一緻。

例句:
1. 爬上山頂,我感到仿佛登上了世界的巅峰。
2. 高樓上的風景真是美不勝收,真希望我也能登高一探究竟。

組詞:
登山、登樓、爬高、攀登

近義詞:
登臨、登頂、登峰、登台

反義詞:
下降、下山、下沉

希望以上内容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