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形容山势峭拔险峻。 唐 张祜 《游天台山》诗:“巉巉割秋碧, 媧女 徒巧补。” 清 厉鹗 《东城杂记·僧了心》:“危层巉巉千仞,吾人骇目动心,疑将压焉。”
(2).指陡峭的山。 宋 梅尧臣 《寄谢师直》诗:“邀我陟巉巉,宿雾方冥冥。”
(3).形容山石突兀重迭。 唐 孙樵 《龙多山录》:“屹石巉巉,别为 东巖 。” 明 袁宏道 《墨畦》:“未至 康陵 里许,山骨巉巉,与古树根相错而出。”
(4).形容面貌瘦削的样子。 宋 陆游 《题传神》诗:“巉巉骨法吾能相,难着 凌烟 剑佩中。”
(5).锋利尖锐。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梦狼》:“甲扑地化为虎,牙齿巉巉。” 朱自清 《羊群》:“狼们终于张开血盆般的口,露列着巉巉的牙齿,像多少把钢刀。”
(6).形容词后缀。 元 无名氏 《梧桐叶》楔子:“闷懨懨人间白昼,静巉巉门掩青春。” 明 孟称舜 《桃花人面》第三折:“娇滴滴日暖笑花颜,静巉巉人去思花面。” 明 冯惟敏 《雁儿落·题刘伊坡寿域》套曲:“俺则道冷清清养老宫,却原来净巉巉藏贞洞。”
“巉巉”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山势或事物的险峻、陡峭之态。其核心含义如下:
基本义:形容山石高峻险要
单字“巉”本指山势陡峭、岩石嶙峋的状态,叠用“巉巉”则进一步强化这种险峻感。例如古诗中“巉巉万仞立,横锁大江流”即描绘山崖高耸、阻断江流的景象。
引申义:形容尖锐、锋利或冷硬
在文学作品中,该词可比喻事物尖锐(如“巉巉剑戟”形容兵器锋利)或面容冷峻(如“瘦骨巉巉”形容人消瘦而棱角分明)。
使用注意
该词多见于古典诗文(如杜甫、苏轼作品),现代汉语极少使用。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且常带有夸张或艺术化色彩。
建议在引用时优先参考权威古籍或辞书(如《汉语大词典》),以确保释义准确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