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统历的意思、大统历的详细解释
大统历的解释
历法名。 明 初 刘基 进《大统历》。 洪武 十七年设观象台于 南京 鸡鸣山 ,令博士 元统 修历,仍以《大统》为名,而积分全袭 元 代《授时》法数,惟去其岁实消长而已。其后因推算日食不准确,治历者纷进新历,要求改制,但 明 朝一直沿用《大统历》。见《明史·历志一》。
词语分解
- 大的解释 大 à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 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局。大众
网络扩展解释
“大统历”是明代官方颁布并长期使用的历法,其名称源于“承天统运”的政治象征意义,也是中国历史上沿用时间最长的传统历法之一。以下是详细解释:
1.起源与编修
- 大统历的制定始于明初。根据《明史》记载,洪武元年(1368年),刘基(刘伯温)向朱元璋进献了元代《授时历》改编而成的历法,命名为《大统历》。
- 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廷在南京鸡鸣山设立观象台,由博士元统主持修订历法,仍沿用“大统历”之名,但计算方法完全继承了元代《授时历》,仅删除了“岁实消长”等部分复杂参数。
2.历法特点
- 继承与简化:大统历本质上是对《授时历》的延续,核心算法未作重大改动,仅简化了部分计算步骤。例如,采用固定数值代替《授时历》中随时间变化的“岁差”参数。
- 精度问题:明代中后期,大统历在推算日食、月食和五星运动时频繁出现误差,曾引发多次历法改革争议,但朝廷始终未彻底改用新历,仅局部调整。
3.社会与政治影响
- 官方权威象征:大统历的颁布是国家权力的体现,其内容不仅包含节气、农时,还标注吉凶宜忌,直接影响民间生活和社会活动。
- 传播与赋役制度:历书通过地方布政司印制,借助士绅阶层向下传播,成本通过“历日银”赋役形式分摊,构建了全国统一的时间体系。
4.历史地位
- 大统历从明初沿用至崇祯末年(1644年),历时276年,是中国传统历法中沿用时间最长的一部。
- 尽管后世评价其科学贡献有限,但它在历法制度、政治文化整合等方面的研究价值备受学界关注。
参考资料
- 关于历法内容与编修过程,可查阅《明史·历志》或《大统历法研究》;
- 社会传播机制详见明代赋役档案及地方志。
网络扩展解释二
大统历这个词是指我真的没有找到相关信息。非常抱歉无法提供相关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等信息。很抱歉无法满足你的需求。
别人正在浏览...
艾色拔军报废暴忽不二猜三喝五策牍察见渊鱼者不祥乘楂翅楞楞愁鬓簇箔大排东夷断险敦故儿女之债鹅鸭翻山涉水風奔抚掌击节攻理鬼録瞽漏滚瓜溜圆寒蒲皓翅横路黄花岗起义幻景狡兔三穴冷流沦敝録要侣伴麦垅毛谷谟明纳夏牛马墙判定贫俭洽普倾偾入选塞井夷灶三智五猜臊根砂浆赡智筲袋水尾杀贪懒惕心罔人僞学崴子闲盘儿闲审显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