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惕心的意思、惕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惕心的解释

心有所惧。 清 褚人穫 《坚瓠八集·祭妒妇津神文》:“ 武氏 至淫姣也,尝惕心於介女之祠。”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惕心(tì xīn)是汉语中表达心理状态的复合词,指因对潜在危险或不良后果保持警觉而产生的谨慎心态。《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戒惧之心”,强调心理层面的自我约束与防范意识。该词由“惕”(警惕)与“心”(内心)构成,语源可追溯至先秦典籍,如《周易·乾卦》中“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即蕴含惕心的思想内核。

在现代汉语中,惕心的使用包含三个维度:

  1. 道德自律: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引述儒家思想,指出惕心体现“慎独克己”的修身要求;
  2. 风险预判: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释义补充其“对突发变故保持预案”的实践意义;
  3. 情感节制: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料库中,该词常见于描述克制过度欲望的心理调控过程。

权威典籍中,《论语·述而》以“临事而惧”注解惕心的行为准则,而《朱子语类》则强调“常存惕厉,方免过咎”的持续践行要求。近义词“戒心”侧重对外部威胁的防范,而“惕心”更强调内在心理机制的主动建设。

网络扩展解释

“惕心”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心有所惧、保持警惕或戒惧。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解释


出处与古籍引用

该词在清代文献中有明确用例:

清·褚人穫《坚瓠八集·祭妒妇津神文》:“武氏至淫姣也,尝惕心於介女之祠。”
(意为:武则天虽行为放纵,仍对“介女祠”心存戒惧)


用法与示例

  1. 传统语境:描述因敬畏、忧虑而保持警惕,如祭祀、面对权威时的心理状态。
  2. 现代延伸:
    • 例句1:“受害人在雨夜放下警惕心,导致信任陌生人而遇险。”
    • 例句2:“夜莺初次见面便对他起了警惕心,暗中调查背景。”

近义词与反义词


补充说明

“惕”字本义为“害怕、戒惧”(《说文解字》释为“惧也”),强调对外界威胁的敏感反应;“心”则指向内在情感。二者结合后,更突出心理层面的警觉性。

如需进一步考证古籍用例或现代语境,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语言学专著。

别人正在浏览...

八宝菜柏成子皋宝唾孢子植物贬贱不咸不淡草菅人命陈白城下之盟筹饷崔韬逢雌虎惔焚弹墨德耀诋讪涤瑕东牀娇客动容对偶恶韵告阴状谷神赫剌剌和揉患得患失化治湖荡加班交镝荆子禁声镌治峻岭亢烈鬑鬑颇有须灵庆礼遇缕数梅花岭记眠霜卧雪庖丁解牛平简普存敲掉荣目濡濯三百五篇埽轨舍脸慎容势力圈噬犬双鱼钥退款网球舞榭歌楼纤纩县县晓霞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