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悸栗 ”。惊慌恐惧。 唐 裴铏 《传奇·陶尹二君》:“吾二人非山精木魅……但形体改易,毛发怪异,恐子悸慄,未能便降。” 唐 罗隐 《谗书·子高之让》:“以吾所得之广大,曾不若彼人之心,又安可以施於彼乎?於是退而悸慄,不敢以所得为有。” 宋 洪迈 《夷坚丁志·秦楚材》:“前设大鑊,煎膏油正沸。 秦 悸栗不知所为,屡告其僕 李福 ,欲为自尽计。”
“悸慄”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指惊慌恐惧的心理状态,常用来形容因外界刺激或内心不安产生的强烈恐惧感。该词也可写作“悸栗”,属于异体字形式。
二、词源与结构 由“悸”(心跳加速、惊恐)和“慄”(战栗、发抖)两个表意字组合而成,通过叠加相似含义强化情感表达。
三、古籍例句分析
四、使用场景 多见于唐宋文言作品,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但在文学创作或历史文献解读中仍可能遇到。其近义词包括“惊惶”“战栗”等,但“悸慄”更强调心理与生理的双重反应。
(注:该词释义主要依据古籍用例,现代权威词典收录较少,建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悸慄(jì lì),是一个汉字词语,形容恐惧、惊恐的感觉。这个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其中,“悸”字的意思是心跳加速,心悸不安;“慄”字意为颤抖、恐惧。因此,“悸慄”可以理解为内心恐惧、心跳加速的状态。
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悸”字的本义是心跳加速,人感到害怕、惊慌的时候心脏会发生激动,从而产生一种悸动的感觉;“慄”字的本义是寒冷、寒气。因此,“悸慄”词的字形所体现出的意象是人体心脏跳动的感觉和害怕时发生的颤抖。
悸慄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心”和“离”,其中“心”是指心脏;“离”则是一个描述颤抖、摇动的部首。悸慄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分别为:“心”字的笔画为4画,“离”字的笔画为12画。
悸慄的繁体写法为“悸慄”。在古时候的汉字书写中,悸慄这个词语也有一些不同的写法。例如,悸懔和悸栗都是古代常见的写法。这些不同的写法主要是受到繁简体字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汉字写法逐渐统一,所以现在我们一般使用“悸慄”这个写法。
1. 当我看到那只大蜘蛛时,她的悸慄不可抑制。
2. 他在恐怖的氛围中悸慄着,不敢发出任何声音。
悸慄的相关词汇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