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治民有劳绩。《周礼·夏官·司勋》:“王功曰勋,国功曰功,民功曰庸。” 郑玄 注:“辅成王业,若 周公 ;保全国家,若 伊尹 ;法施於民,若 后稷 。”
(2).百姓的职事。多指务农之事。《国语·越语下》:“四封之内,百姓之事,时节三乐,不乱民功,不逆天时。” 韦昭 注:“从事有业,故功不乱。”
“民功”是汉语中具有历史语义色彩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词源释义 “民功”最早见于先秦文献,由“民”(指百姓)与“功”(事务、工作)组合而成。《汉语大词典》将其训解为“百姓的农事”,如《国语·越语下》记载:“不乱民功,不逆天时”,此处的“民功”特指农耕生产活动,反映古代以农为本的社会特征。
二、语义延伸 在历史演进中衍生出两种引申义:
三、现代语义 现代汉语中该词已较少单独使用,但在研究古代典章制度时仍具学术价值。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将其列为历史词汇,建议在典籍阅读时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民功”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种含义:
指治理百姓并取得显著成效,多用于形容官员的政绩或对社会的贡献。该义项源自《周礼·夏官·司勋》中“民功曰庸”的记载,郑玄注解释为“法施於民,若后稷”,强调惠及百姓的政策成果。
例句:
宋代黄庭坚《三至堂》有“朱轓与别驾,同最治民功”,描述官员共同成就治理百姓的功绩。
指民众的本职事务,尤其侧重农业活动。如《国语·越语下》提到“不乱民功,不逆天时”,韦昭注解“民功”为百姓务农之事,强调农事对国家的重要性。
例句:
宋代方回《七月十日有感》中“民功差稍稍,己事太悠悠”,暗含对农事进度的关切。
两个含义均体现古代“重农”与“重吏治”的思想。若需更多古籍用例,可参考中的宋代诗词选段。
白茎白眉神碧霭弊絶风清布笔侧击场强仪翠旌大时订顽皾丸额骨二鼓扼险反光灯发水风镜風鳥钩取顾盼自豪怀着鬼胎潢漾箕拘墐户九云诰苦肉计恋缠凉浆利名场轮船闾糜谩与锚纲名师出高徒年限翩妍平愈贫迫潜研轻油弱志傻虎虎笙磬同音深圳食舆舒眉展眼鼠穴死气私谢豚蹄穰田晚堂魏国山河文牍主义向壁相生宵唤霄练晞冀醯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