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望官的意思、清望官的详细解释
清望官的解释
[officer who is aloof from politics and material pursuits and quite well-known] 清高而有名望的官。特指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官及其谏官
卿为清望官。——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详细解释
指地位贵显、有名望的官职。 唐 制中央设门下及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六部侍郎、太常少卿、太子詹事、左右庶子、秘书少监、国子司业等。因这些官职多由进士出身有名望的人担任,故称。 宋 制略同。《旧唐书·德宗纪上》:“丙午,举 先天 故事,非供奉侍卫之官,自文武六品已上清望官,每日二人更直待制,以备顾问,仍以 延英 南药院故地为廨。”
词语分解
- 清的解释 清 ī 水或其他液体、气体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与“浊”相对:清水。清泉。清流(a.澄澈的水流,如“一股清清”;b.旧时指负有名望,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士大夫)。清澈。清碧。清朗。清新。清醇。月白
专业解析
清望官指中国古代(尤以唐、宋时期为主)那些地位清高、享有社会声望且多由文学之士担任的中央高级官职。其核心内涵可从以下方面理解:
-
“清”的含义:
- 地位清贵:指官职显要,接近权力中枢(如三省、御史台、诸寺监长官等),职责重要但相对远离繁杂琐碎的行政事务,被视为“清要之官”。
- 门第清流:初期多由门阀士族子弟担任,后逐渐强调个人才学与品行。担任者需具备良好的家世背景或个人声誉。
- 职事清简:相较于地方亲民官或负责具体执行的“浊官”,清望官更侧重于议政、谏诮、监察、礼仪等,被视为更“清高”的职务。
-
“望”的含义:
- 社会声望:担任此类官职者需有较高的社会名望和道德声誉,是士大夫阶层的楷模。
- 众所瞻望:因其地位重要且多参与决策、选拔人才,其言行举止为天下士人所瞩目和效仿。
-
具体范畴与特点:
- 品级较高:多为三品以上及部分重要的四品、五品官(如唐代的宰相、六部尚书侍郎、谏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诸寺卿监、国子祭酒等)。
- 多为中央官:主要集中在中央政府机构,尤其是负责决策、谏议、监察、礼仪文教的部门。
- 选任严格:被视为“储才之所”,通常由科举高第(进士出身尤重)、有文才、品行端方者经严格选拔担任,是晋升更高位的重要阶梯。
- 社会地位象征:担任清望官是士人极高的荣誉,标志着其进入了官僚体系的核心圈层。
清望官是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中一个特定的精英群体,特指那些在中央担任高级职务、地位显赫清贵、要求任职者兼具良好家世(或声誉)、文学才能和高尚品德,并因此享有崇高社会声望的官职。它是门第、才学、官职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产物,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尤其是唐代)的选官理念和社会价值观。
参考来源:
- 《通典·职官典》:杜佑在论述唐代官制时,明确区分了清官、浊官的概念,清望官即属于清官中的高级别代表。
- 《唐六典》:详细记载了唐代中央各机构的官职、品秩和职责,其中对三省、御史台、秘书省、殿中省、诸寺监等机构长官的描述,符合清望官的特征。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对“清望官”词条有专门释义,引证古代文献说明其内涵。
网络扩展解释
“清望官”是中国古代官职体系中的一类特殊称谓,主要流行于唐、宋时期。以下是详细解释:
1.定义与特点
清望官指地位显贵、社会名望高的官职,通常由进士出身且德才兼备的士大夫担任。这类官职多属于中央机构,职责偏向顾问、谏议等清要职务,与实务性较强的官职形成对比。
2.历史背景
- 唐代:三品以上中央高官,包括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的要职,如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六部侍郎、太常少卿等。
- 宋代:基本沿袭唐制,但略有调整,仍以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及谏官为核心。
3.典型官职范围
唐代清望官具体包括:
- 门下省及中书侍郎
- 尚书左右丞
- 六部侍郎
- 太常少卿、太子詹事
- 秘书少监、国子司业等。
4.选拔标准
- 多从科举进士中选拔,注重个人名望与德行。
- 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提到“卿为清望官”,侧面反映其社会地位与道德要求。
5.职责与影响
- 日常需轮值待制,为皇帝提供顾问(如唐代《旧唐书》记载)。
- 虽无直接行政实权,但通过谏议、政策建议参与国家治理,对政治风气有导向作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官职演变或制度细节,可参考《旧唐书》《宋史》等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把拏辈流璧马不甫能惭吝草贼长宿茶神乘空逞英雄冲谧传审词性粹然大暮丹霞浆道根底册迭肩抵犯独当一面方伯谦放牌凡艳冯招贵宫骨仑衡枙滑鱼荆凡卡位困勉下学亮工立有间栾栱霾藏旄敦氂缨猫月子霉烂霓云评吊祈祷轻秀寝皮食肉期愿三心两意森散痁疾沈密沈身矢心不二肆鬯斯洛文尼亚肃泐堂矞桃蠧推贤文客无上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