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道教义之真意。《世说新语·方正》“昔尝与 元 明 二帝、 王 庾 二公周旋” 刘孝标 注引《高逸沙门传》:“ 晋 元 明 二帝,游心玄虚,託情道味。” 唐 崔融 《报李少府书》:“夕饱儒珍,朝充道味。” 宋 周邦彦 《汴都赋》:“上方咀嚼乎道味,斟酌乎圣泽,而意犹未快,又欲浮槎而上,穷日月之盈昃,寻天潢之流派。”
(2).超凡出世的情志。 唐 李乂 《送沙门弘景道俊玄奘还荆州应制》诗:“ 汉 珠留道味, 江 璧返真源。” 元 杨载 《题广寒龙先生诗卷》诗之三:“古来闻有列仙儒,栖宿巖峦道味腴。” 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十》:“故世味不澹者,道味不浓;熟处不生者,生处不熟。”
(3).指文章的内容与文辞的色彩。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附会》:“赞曰:篇统间关,情数稠叠。原始要终,疎条布叶,道味相附,悬绪自接。”
"道味"一词在汉语词汇体系中具有复合型语义特征,主要包含以下两个层面的释义:
一、哲学本体层面 指道学思想中蕴含的深层意蕴与精神体验,源自道家"体道"的认知方式。如《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生成论中,道作为宇宙本原所蕴含的玄妙特质,需通过"味"的直觉体悟方能感知。清代王夫之《周易外传》将此阐释为"道味者,非言可传,惟心能契",强调其超越言语的体验性特征。
二、文学审美层面 在诗学批评中特指作品蕴含的哲理意趣,如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评陶渊明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即指其诗作在质朴语言下潜藏的深远道味。明代胡应麟《诗薮》更明确将"道味"列为诗品标准,认为"诗贯六义,首贵道味,次乃文采"。
该词的语义演变轨迹显示:魏晋时期主要作为宗教修行术语,唐宋后逐渐向文学审美范畴迁移,至明清完成术语化定型。现代《汉语大词典》收录此词,释义为"道德修养的意趣"与"哲理的体悟"(《汉语大词典》第10卷,1993年版)。当代语言学家王宁在《古汉语词义论》中指出,该词构成体现了汉语"以具象喻抽象"的造词特点(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
“道味”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综合了佛道思想、精神境界及文学表达:
宗教哲学内涵
指佛、道教义中的核心真谛,强调对玄妙真理的体悟。例如《世说新语》注引《高逸沙门传》提到晋代帝王“游心玄虚,托情道味”,体现对宗教哲理的沉浸。
超凡的精神境界
形容超脱世俗的情志与修养,如唐代李乂诗句“汉珠留道味,江璧返真源”,元代杨载称隐士“栖宿岩峦道味腴”,均指向淡泊名利的出世情怀。
文学创作特质
在文章分析中,指内容思想与文辞风格的融合。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提出“道味相附,悬绪自接”,强调思想深度与表达形式的统一。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探究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文心雕龙》或唐代诗文选注。
蔼然仁者剥剔豳奏不存才用嶒嶷大古里单欵道诀达识定货蹲坑二丙干将莫邪觥酌故器虾蟆陵黑牛白角毁不危身胡桃油家道兼倍箭猺界疆介子绥鲸珠金舄狂悸来龙儿罍洗力场六根轮蹄麦曲马七马八民丁冥言木樵念信儿佩服前回企脚倾阳秋浦权骨曲录木三分天下有其二商谈圣辰侍射使性谤气台城腾掷同砚席抟气文武士无拘无碍县鹑现钟不打歇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