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介之推 。《乐府诗集·琴曲歌辞·士失志操》引《龙蛇歌琴操》:“ 文公 与 介子绥 俱遯, 子绥 割腓股以啖 文公 。”
介子绥是春秋时期晋国贵族,其生平与历史典故主要可归纳如下:
介子绥(又称介之推)是晋献公之子重耳(即晋文公)流亡期间的重要追随者,陪伴其在外漂泊十九年。晋文公即位后,在封赏功臣时遗漏了他,导致他携母亲隐居绵山(今山西介休东南)。
晋文公为逼其出山,下令放火烧山,但介子绥拒不出山,最终被烧死。此事成为“寒食节”起源的传说之一。
“介子绥”与“介之推”为同一人,部分文献如《乐府诗集》引《龙蛇歌琴操》称其为“介子绥”,而《史记》等更常用“介之推”。
有说法称“介子绥”被引申为成语,形容言行谦和、风度得体,但此用法多见于网络词典(如查字典),传统典籍中未明确记载。需注意该引申义可能为现代衍生解释。
建议结合《左传》《史记》等正史进一步考证其生平细节。
《介子绥》是指一个人名,姓介,名字字里带有“子”且有以“绥”结尾的名字。它是一个常见的中文名字。
《介子绥》的拆分部首是“介子”,其中“介”的部首是“人”;“绥”没有部首。它的总笔画数为8画。
《介子绥》是一个普通的中文姓名,起源于中国。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为《介子綏》。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姓氏“介”常被写为“戒”字,名字中的“子”和“绥”与现代写法相同。
1. 介子绥是我的好朋友,我们一起上学。
2. 介子绥在公司工作,他非常努力。
3. 我有一个名叫介子绥的同学,他是个聪明的孩子。
在名字中,“介子绥”是一个完整的词语,目前没有其他词汇与之组成词组的意思。
由于“介子绥”是一个人名,与其他词语的意思没有直接的近义词。
由于“介子绥”是一个人名,与其他词语的意思没有直接的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