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介子绥的意思、介子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介子绥的解释

即 介之推 。《乐府诗集·琴曲歌辞·士失志操》引《龙蛇歌琴操》:“ 文公 与 介子绥 俱遯, 子绥 割腓股以啖 文公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介子绥”应为“介子推”的讹传或异写形式,其正确名称为“介子推”,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晋国的著名隐士。根据《汉语大词典》及《左传》《史记》等古籍记载,介子推因“割股奉君”和拒受封赏、隐居绵山的事迹被后世传颂,成为忠义精神的象征。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介”为姓氏,“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推”为其名,合称“介子推”。这一名称的构成符合先秦时期以“子”缀于姓氏后的命名习惯,例如“孔子”“孟子”等。在语义演变中,“介子推”逐渐成为忠贞、清廉的文化符号,相关典故衍生出“寒食节”等民俗传统,进一步丰富了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

权威历史文献如《春秋左传正义》记载,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割下大腿肉为其充饥,后因拒绝封赏携母隐居,最终死于火焚。这一事件被收录于《二十四孝》故事,成为儒家伦理的重要案例。现代《辞海》将其定义为“春秋晋人,以忠孝著称”,该释义已被纳入汉语基础语料库。

网络扩展解释

介子绥是春秋时期晋国贵族,其生平与历史典故主要可归纳如下:

一、人物背景

介子绥(又称介之推)是晋献公之子重耳(即晋文公)流亡期间的重要追随者,陪伴其在外漂泊十九年。晋文公即位后,在封赏功臣时遗漏了他,导致他携母亲隐居绵山(今山西介休东南)。

二、典故核心

晋文公为逼其出山,下令放火烧山,但介子绥拒不出山,最终被烧死。此事成为“寒食节”起源的传说之一。

三、名称辨析

“介子绥”与“介之推”为同一人,部分文献如《乐府诗集》引《龙蛇歌琴操》称其为“介子绥”,而《史记》等更常用“介之推”。

四、延伸含义

有说法称“介子绥”被引申为成语,形容言行谦和、风度得体,但此用法多见于网络词典(如查字典),传统典籍中未明确记载。需注意该引申义可能为现代衍生解释。


建议结合《左传》《史记》等正史进一步考证其生平细节。

别人正在浏览...

腤气傲僻白陶边戈鄙疆不可耐采油常民産后风超辰寸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荡舟殿举方繖凡吏飞漱封墓奉时雰雺覆允搆筑谷陵沽名干誉聒地寒竽禾菽画媵火床火阵竭愚机势看见款顺蝲蟽怜宥邻舍轮挨毛骨耸然命脉末茶男儿泡腾品竹调絃菩萨鱼奇靡轻怜染物儒酸施助树菓条件反射剸理图版吐胆倾心土矾文身翦发吴殿衔吕熙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