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祭祀或进食前用以洁手的器皿。罍盛清水,用枓取水洁手,下承以洗。 唐 白行简 《三梦记》:“ 刘 掷瓦击之,中其罍洗,破迸散走,因忽不见。”《旧唐书·高丽传》:“俗喜弈、投壶、蹴鞠,食用籩豆、簠簋、罍洗,颇有 箕子 之遗风。”《宋史·礼志十一》:“帝再拜,诣罍洗,登歌乐作,降阶,乐止。” 明 宋濂 《水北山居记》:“有能特立而不为所移者,殆所谓盆盎中之古罍洗也。”
罍洗是中国古代礼仪活动中专用的器皿组合,由“罍”与“洗”两部分构成,主要用于祭祀、宴饮等场合的清洁仪式。以下从字形、功能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1. 分释字义
2. 合称功能
“罍洗”并称时,指代沃盥礼器组合:罍盛清水,洗承弃水。《周礼·春官》载“祭祀共其罍洗”,描述其配合使用流程:侍者持罍倒水,受者以水流洗手,污水落入洗中,体现“奉匜沃盥”的礼制规范。
3. 礼仪象征
在周代礼乐制度中,罍洗不仅是实用器具,更是身份与秩序的象征。《礼记·内则》强调“进盥,少者奉槃,长者奉水”,规定不同年龄者执掌罍、洗的尊卑分工,反映古代“尊长敬祖”的伦理观念。
参考文献
“罍洗”是古代礼仪活动中用于洁手的器具组合,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构成与功能
使用场景
文献记载
字义分解
这一器具组合体现了中国古代礼制的细致性,兼具实用与象征意义,常见于东亚汉文化圈的历史记载中。
白附半路出家标轨秉笔避逊槎梗剗涤肠子剗薙出付呆话胆大于身敦肃法众耿絜跟问孤兴号丧衡庐花无百日红货籴架迭饥民禁防锦篇绣帙衿情龙额侯陆上蛮俗乃堂内城京靴宁省偶然性凭城借一皮箱青服卿寺柔风软堰山犀盛年世荫衰王霜菊遂字娑罗绵所向无前逃兵套口供亡窜未遇文深网密文章经济卧牀无地自厝勿谓言之不预无字儿空瓶嫌郄晰毛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