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form of folk art;ballad with a moral theme] 曲艺的一个类别。渊源于唐代的《承天》《九真》等道曲。南宋始用渔鼓、筒板伴奏,故又称道情渔鼓。至清代,道情同各地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形式,如陕北道情、江西道情、湖北渔鼓、四川竹琴等。道情多以唱为主,以说为辅。有坐唱、站唱、单口、对口等表演形式
(1).道义;情理。 南朝 宋 谢灵运 《述祖德》诗之二:“拯溺繇道情,龕暴资神理。” 前蜀 韦庄 《江上村居》诗:“本无踪跡恋柴扃,世乱须教识道情。”
(2).修道者超凡脱俗的情操。《世说新语·文学》“汰法师” 刘孝标 注引《安法师传》:“ 竺法汰 者,体器弘简,道情冥到。” 唐 杨巨源 《送李舍人归兰陵里》诗:“家贫境胜心无累,名重官閒口不论。惟有道情常自足,启期天地易知恩。” 清 金农 《东峪访马山人卜肆》诗:“高顙称狂客,端居证道情。”
(3).指修道者的情谊。 唐 元稹 《伴僧行》:“春来求事百无成,因向愁中识道情。花满杏园千万树,几人能伴老僧行。”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方外玄踪一》引 明 来复 《游天竺》诗:“桂子巖前秋气新,老禪留客道情真。”
(4).曲艺的一种,用渔鼓和简板伴奏。原为道士演唱的道教故事的曲子,后来用一般民间故事做题材。《全元散曲·端正好》:“我则待闲遥遥唱箇道情,醉醺醺的打箇稽首。”《清平山堂话本·张子房慕道记》:“忽见 张良 渔鼓简子,口唱道情,仙鹤遶舞,野鹿啣花,前来接驾。” 赵景深 《<中国古典讲唱文学丛书>序》:“ 唐 代已有‘九真’、‘承天’等道曲(《唐会要》卷三三)及募化的道情; 宋 代又创制了渔鼓,为道情的主要的打拍乐器。”
“道情”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可从不同角度解析,综合搜索结果中的信息,具体解释如下:
道义与情理
指符合道德规范或事物本然的逻辑,如南朝谢灵运诗句“拯溺繇道情”即强调遵循道义救世。
修道者的情操与情谊
体现道家超凡脱俗的精神追求,如《世说新语》中“道情冥到”描述修道者的境界;也指修道者之间的情谊,如唐代元稹诗中“因向愁中识道情”。
起源与发展
源于唐代道教音乐(如《承天》《九真》道曲),南宋起用渔鼓、简板伴奏,清代与各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陕北道情、江西道情、湖北渔鼓等分支。
表演形式
以唱为主、说为辅,分坐唱、站唱、单口、对口等,内容从道教故事扩展至民间题材,如《西游记》中“道情词”即属此类。
道家哲学内涵
部分文献将“道情”与“天地之大德”关联,认为其代表自然法则与至情,如《道情全文》中“道情者,不可得而言也”强调其超越言语的哲理性。
文人创作载体
明清文人(如郑板桥)借“道情”抒发人生感悟,融合音乐性与思想性,内容涵盖自然、社会等主题。
“道情”兼具伦理、艺术与哲学三重维度,既可指抽象的道义情操,也是扎根民间的曲艺形式,同时承载文人思想表达。若需进一步了解曲艺分支或文学作品案例,可参考、7、9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