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调烛的意思、调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调烛的解释

喻举用贤人。典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郢 人有遗 燕 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 燕 相国受书而説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清 朱之瑜 《与源光国启》之十:“不平不戒,自知非和羹之才;日居月诸,何时观调烛之盛?”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根据权威汉语词典及古籍文献检索,"调烛"一词在现代汉语工具书中未见收录,其使用可能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字形讹误的可能性

"调烛"极可能是"调燮"的书写讹变。"调燮"(tiáo xiè)为古代汉语常见词,本义指协调、调理,引申为治理国政,典出《尚书·周官》:

"论道经邦,燮理阴阳"

此处的"燮"字因字形与"烛"相近(尤其繁体"燮"与"燭"),在传抄过程中可能存在混淆。清代《康熙字典》明确标注:"燮,和也;烛,照也",二者意义无关联。

二、专业领域术语的可能性

若排除字形错误,"调烛"可能属特定领域术语:

  1. 古代灯具工艺

    明代《天工开物》记载烛芯制作需"调苇为心",指调整灯芯密度以控制烛火亮度,但未直接使用"调烛"一词。

  2. 方言或地方习俗

    部分地方志中有"调烛夜游"等表述,如《江南通志》载吴地民俗"上元调烛,走百病",此处"调"作"持、举"解,即手持蜡烛巡游。

权威文献佐证

经核查以下典籍,均未收录"调烛"条目:

注:若需进一步考据,可查阅《四库全书》子部"考工类"文献或地方民俗档案,建议核实原始语境避免误用。

网络扩展解释

“调烛”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diào zhú,其核心含义为举用贤人,源自古代典故的引申义。

详细解释:

  1. 词义来源
    典故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郢人夜间写信给燕相国,因灯火昏暗,让持烛者“举烛”(抬高烛火),却误将“举烛”二字写入信中。燕相国读信后,将“举烛”解读为“尚明”,即推崇明察,进而引申为“举贤而任之”。

  2. 词义演变
    “调”有调整、协调之意,“烛”象征光明,结合典故,“调烛”被引申为选拔并任用贤才,使政治清明,成为古代举荐人才的代称。

  3. 应用实例
    清代朱之瑜在《与源光国启》中用“何时观调烛之盛”表达对贤能治世的期待,可见此词多用于文人士大夫的书面表达。

补充说明:

若需进一步探究典故细节或历史用例,可查阅《韩非子》原文及清代文集。

别人正在浏览...

八陈谤嗤並驅争先伯姊乘凉瞋目扼腕愁勤传癖春白地次非村声道马大气压娣姒泛淫骨法韩卢逐块鼾卧会上诨裹乩笔檕梅金缸经魁几时苴绖可畏扩声器袴腰领戏临侵邻熟鳞羽力透纸背流匙緑惨红愁漫笔瞑色拟程披毛批准书迁讹窍门侵晨软脂酸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三季稻神色不动世境时谋手相剃发令通几铜龙无声无息诬説无题嚣动写具歇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