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举用贤人。典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郢 人有遗 燕 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 燕 相国受书而説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清 朱之瑜 《与源光国启》之十:“不平不戒,自知非和羹之才;日居月诸,何时观调烛之盛?”
“调烛”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diào zhú,其核心含义为举用贤人,源自古代典故的引申义。
词义来源
典故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郢人夜间写信给燕相国,因灯火昏暗,让持烛者“举烛”(抬高烛火),却误将“举烛”二字写入信中。燕相国读信后,将“举烛”解读为“尚明”,即推崇明察,进而引申为“举贤而任之”。
词义演变
“调”有调整、协调之意,“烛”象征光明,结合典故,“调烛”被引申为选拔并任用贤才,使政治清明,成为古代举荐人才的代称。
应用实例
清代朱之瑜在《与源光国启》中用“何时观调烛之盛”表达对贤能治世的期待,可见此词多用于文人士大夫的书面表达。
若需进一步探究典故细节或历史用例,可查阅《韩非子》原文及清代文集。
调烛是指点亮、调整蜡烛的意思。在古代,人们常用蜡烛来照明,因此调烛也代表了照明、照亮的含义。
调烛的拆分部首是火和示,部首火代表火焰,示代表灯烛;调烛的总笔画数为14画。
《调烛词》最早出现在明代文学家李时中的《答微之诗》中,后被广泛引用。调烛一词比喻文人对自己的文学作品进行修饰、改进,使之更加完美。
调烛的繁体字为調燭。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调烛的写法可能有所变化。具体变化需要参考不同时期的书法作品。
1. 他默默地走到桌前,调烛点亮了一支蜡烛。
2. 为了让客人感受到浪漫的氛围,他精心布置了房间并调烛点燃了一排蜡烛。
调灯、调光、调亮。
调整烛光、调节蜡烛。
熄灭蜡烛、灭火。
啀喍昂然自若谤勃便面菜把长贤倡引剗类创格楚棰澹泊大肆咆哮法套高流寡母光傥过脉黑白分明横艾鸿芬灰货货郎鼓浆水剪搣焦唇干肺阶爵阶屏敬酒鯨力金石之计激起久闻大名据点渴爱瞌睡虫乐岁狸首流寓盲女目礼翘足而待岂巨遒豪人瘼仁贤融冶软节如醉方醒山场山妖水梭花司爨四新松狗随珠和璧儓佟天悬地隔托色辖境校短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