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苴绖的意思、苴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苴绖的解释

丧服中麻布制的无顶冠与腰带。亦指居丧。《仪礼·丧服》:“丧服:斩衰裳,苴絰、杖、绞带。” 郑玄 注:“凡服在上曰衰,在下曰裳;麻在首、在腰皆曰絰……首絰,象緇布冠之缺顶;要絰,象大带。” 贾公彦 疏:“苴絰、杖、绞带者,以一苴目此三事,谓苴麻为首絰、要絰;又以苴竹为杖;又以苴麻为绞带。”《仪礼·士丧礼》:“苴絰大鬲。” 郑玄 注:“苴絰,斩衰之絰也。苴麻者,其貌苴以为絰,服重者尚麤恶。”《资治通鉴·晋武帝泰始二年》:“戊辰,羣臣奏请易服復膳。詔曰:‘每感念幽冥,而不得终苴絰之礼,以为沉痛。’”《新唐书·杨瑒传》:“帝封 太山 ,集乐工 山 下,居丧者亦在行。 瑒 谓起苴絰使和钟律,非人情所堪,帝许,乃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苴绖(jū dié)是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专用服饰,由粗麻编织而成,具有特定的形制和文化内涵。该词由“苴”与“绖”二字复合构成,分别承载不同的语义功能:

一、字形结构与本义溯源

“苴”为形声字,从艸(草字头)且声,《说文解字》释为“履中草”,本指鞋中垫草,引申指粗劣材料;“绖”从糸至声,《仪礼·丧服》郑玄注称“麻在首、在腰皆曰绖”,专指丧服所用的麻带。二字组合后特指用苴麻制作的丧服带饰,包括首绖(头戴)和腰绖(腰系)两部分。

二、礼制等级与制作规范

据《周礼·春官·司服》记载,苴绖属“五服”中最重的斩衰之服,用于子为父、臣为君的丧礼。其制作要求严格:苴麻须保留根部原始形态,不事修饰,象征哀痛至极而无心修饰;绖带编织密度遵循“三指一撮”的规制,体现礼法等级。《礼记·间传》更详细规定了不同亲属关系中绖带的粗细差异,如父丧用直经四寸之绖,母丧则减为三寸。

三、文化象征与伦理功能

苴绖作为外在丧服符号,承载着三重伦理意义:

  1. 物质层面:粗麻的刺痒感隐喻“哀毁骨立”的身心状态
  2. 社会层面:服饰形制标识宗法关系中的亲疏远近
  3. 精神层面:素朴材质体现儒家“丧致乎哀而止”的节制观

文献依据

  1. 许慎《说文解字》对“苴”“绖”的形义解析(中华书局影印本)
  2. 《仪礼·丧服》记载的丧服等级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
  3.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关于苴绖礼制的考释(中华书局版)

网络扩展解释

“苴绖”是古代丧服文化中的专有名词,需拆解为“苴”和“绖”两部分理解:

  1. 苴(jū)
    指苴麻,一种粗劣的麻类植物。古代丧服以苴麻为原材料,因其质地粗糙,象征哀痛无心修饰,符合丧礼“重哀”的礼仪要求。

  2. 绖(dié)
    特指丧服中的麻带,分两种:

    • 首绖:戴于头部的麻布带
    • 腰绖:系于腰间的麻绳
      两者均为服丧期间的重要标志,材质依亲属关系远近而不同(如最重的“斩衰”用苴绖,较轻的“齐衰”用枲麻)。

整体含义:苴绖即用苴麻制成的丧带,属于古代“五服”制度中最高等级的丧服配饰,用于子女为父母、臣子为君主等最亲近的丧事场合,穿戴时间长达三年,体现“至哀无饰”的礼制思想。

文化意义:这一词汇反映了中国古代“丧致乎哀”的伦理观念,通过服饰材质与穿戴规范的严格区分,构建了宗法社会的等级秩序与情感表达体系。现代已不常用,多见于《仪礼》《礼记》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阿迦炉香百结愁肠百执班荆馆萹蓄兵经布尔什维克垂髻除守黨正殿试凋颓地坐二把刀番上关粮官民禾穟纥奚篁竹幻境虎超龙骧降真香践危溅污俭约九土凯还崃嵦琳碧六六鳞离子键马槟榔埋葬茅坑睦孰拏云握雾年头月尾凝结秾华牵弋起令情报穷波榷酒去住让齿仁洽上槛商利闩紧疏封丝发之功溲刷谈说同心戮力托孤脱遗无声画些需